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经过半年多的文物修缮,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18日重张,开放区域的古建馆以崭新面貌亮相,其中“宰牲亭”系首次与公众见面,其屋顶的建筑形制系现存明清官式建筑的孤例。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先农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1990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先农坛成立。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看到,先农坛建筑群进行了清洗除尘等工作后,呈现出崭新的建筑风貌,此外还有两点变化最为显著。
一路向西,经过太岁殿院落、神厨院落,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每一处古建筑的墙面、门窗和柱子经过重新油饰,恢复原有的朱红色;殿内檐上的旋子彩画经过清洗除尘等工序,全部原样保留,重现风采。首先是祭坛区域进行了原状陈设复原。祭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地方,祭坛为一座正方形砖石结构坛台,边长15米,坛高1.5米,四面出陛,各8级台阶。在本次修缮过程中,古建专家参照《大清会典》上的平面图,恢复了八组青铜制香炉,将祭坛衬托得庄严神圣。
其次,在祭坛的北侧,坐落着神厨建筑群,占地6530平方米,包括正殿、神厨、神库、井亭、宰牲亭。其中宰牲亭院落之前并未对公众开放。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处所,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等。北青报记者在宰牲亭看到,室内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目前,宰牲亭的室内部分仍在修缮,修缮完成后也将对公众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在悬山顶的下层殿身环以围廊,形成两层屋檐。这种建筑屋顶形式,无论从史料记载,还是现存建筑实例看,研究人员在别处都没有找到重檐悬山顶建筑的踪迹。古建专家在考察后认为,先农坛宰牲亭的重檐悬山顶是明清官式建筑的孤例。先农坛内,还有更多惊喜静待揭幕。据透露,新铺设的祭祀道路即将亮相,串联先农门、东天门、先农坛内坛区域,更加清晰展示出明清皇帝在北京先农坛内的活动路线。值得期待的是,神仓建筑群也将完成修缮、布展,首次面向观众开放,院落内将展出《神仓历史文化展》,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需要提醒观众的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属非免费开放博物馆,实行实名制预约入馆参观。观众需提前通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预约后购票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