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平安到家。经过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3人身体状态良好,神十八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随后,他们乘坐飞机平安抵京,后续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今天,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新华社发
回家之旅
“智能秘书”全程导航
昨天16时12分,神十八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撤离。在分离前,他们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并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了工作交接。
神十八乘组的回家之旅,路程大约7.5小时——撤离空间站后,经历轨返分离、返回制动等环节,在绕地球滑行5圈后,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再入大气层。
整个过程,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像是一位尽职的“智能秘书”,进行轨道预报,负责全程导航。
为了进一步确保航天员安全,研制人员还为飞船设计了在轨自主应急返回救生方案,相当于开辟了应急“生命通道”。一般情况下,地面指挥系统可以为飞船计算出准确的落点。但万一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就会启动该系统,通过神经网络计算落点的控制参数,寻找最佳落点。
伞花绽放
背后的近900次拍摄
当飞船抵达距地面约10公里的高度时,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依次打开,为返回舱减速。“绽放”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主伞独占5个“最”——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相对质量最轻,加工和包装工艺最复杂、最难,开伞动压包络范围最大。
研制团队不断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提高降落伞的安全系数。在神舟十二号降落伞的包装、装配过程中,工艺人员建立了一套包伞装伞过程的影像记录标准。当时,因为增加了拍摄环节,原本1天就可以完成的包伞装伞过程,被延长到两至三天。有操作人员不理解,难免嘀咕,“这里不用拍吧”“这个拍了也看不清楚”。
增加这个环节,并非多此一举。因为降落伞的加工过程十分繁复,7000多个零部件、30多道制作工序、总长度达10千米的缝线,需要10余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加工4个月才能完成。整个过程中,绳带交错,工艺描述复杂。而视频记录,显然更直观。
如今,这个拍摄“日记”流程已经被工艺人员全面细致地梳理成近900个拍照控制点,每个点都明确了拍摄时机、对象和要求,各零部件的位置、连接关系、盘绕状态等信息被系统全面记录。而这份“360度无死角”的影像,记录下伞花稳稳绽放的幕后努力。
“火眼金睛”
看透低温暗夜
戈壁滩,夜色如墨。布设在着陆场核心区周边的多台小型无人光学测控设备宛若“火眼金睛”,可以透过夜幕,准确追踪返回舱着陆前的各项关键动作。
“神十八飞船是夜间返回,我们重点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拍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陆胜旺表示,该设备在图像分辨率、色彩等方面,与可见光存在一定差距,团队专门针对图像处理开展技术研究,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改进目标识别方法,提升目标跟踪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随着返回舱稳稳落地,空中和地面搜救力量迅速向落点进发。为确保搜索回收安全高效,地面分队的车辆都进行了照明系统的升级改造,着陆现场加装的4个400瓦广场照明灯,“点亮”处置现场。
通过直播画面,观众看到的是一路“坦途”。但其实,东风着陆场地形复杂,平日并没有网络信号覆盖。快速高效架设的便携站,保障了任务稳定回传信号。搜救人员杨旭介绍,“雄鹰”直升机落地后,必须在10分钟内架起设备,建立通信链路。已值深秋,茫茫戈壁,人员在暗夜低温条件下,操作速度等都会受到影响。为了第一时间回传着陆现场图像,杨旭和搭档反复训练。最终,在低温无光环境下,他们只需6分钟就能完成便携站架设和业务开通。(记者 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