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日),北京市琉璃河遗址考古新成果专家评议会在京举办。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享有“北京城之源”美誉的琉璃河遗址,自2019年重启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在勘探和发掘方面取得诸多重要收获,一些重要成果首次发布。其中,琉璃河遗址新发现外城墙和外城壕,证实城址为内城外城双重结构,突破了对西周燕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知。内城新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水井,或为探索城市分区提供线索。新发掘的墓葬包括贵族和平民墓,平民墓地首次在城北方向发现,部分葬式和随葬品显示受商文化影响。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王晶介绍,琉璃河遗址新发现外城墙和外城壕,明确存在内外城的两重城垣结构,城址规模扩大至百万平方米以上,突破了以往对西周封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知。内城新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其与大型夯土井的组合,是其他遗址所未见。在充分梳理以往发掘资料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勘探,确认了燕侯家族墓地,可为文献中缺失的燕侯世系填补空白。城北平民墓地为首次在城北方向发现的西周墓地,大大补充了西周中期的考古学材料。
此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考古年代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小红作年代学研究成果汇报,本次测年工作得出出土“太保墉燕”铭文铜器的墓葬M1902形成年代为1045-1010BC,为北京3070年的建城史提供了科学依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宁超作古DNA研究成果汇报,城北墓地通过人类全基因组高分辨率亲缘关系鉴定,建立起一组四代家族树,并发现存在近亲结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