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赏花+”激活北京城市副中心春季文旅消费

2025-03-24 06:45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花儿是风景也是财富 “赏花+”激活副中心春季文旅消费

天气渐暖,京城春意盎然。上周四是春分节气,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启动第七届“大运河春花儿”即时创意影像大赛。通州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一张张美图,激发群众踏春出游、赏花看景的意愿,催生火热的“赏花经济”。

“赏花经济”始于花,又不局限于花。连日来,记者在副中心一线采访发现,不论是大运河畔的餐厅、民宿、露营地,还是种业园区里的植物园,都在聚焦“赏花+”创新玩法,努力激活春日消费的“一池春水”,让“赏花经济”花期持久。

大运河畔,山桃花花瓣随风而动,美不胜收。阎建庆摄

西集镇老庄户村运河仙草乐园(资料图)。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小朋友奔跑在花丛中(资料图)。龚雪东摄

赏花+餐饮

玉兰花开带热大运河畔西餐厅

对于“老通州”来说,西海子公园里的花开了,大运河就迎来了一年里最美的季节。这几天,摄影师黎振平几乎每天都要到河边逛几圈,“玉兰、山桃、迎春花打头阵,然后是海棠、丁香……怎么拍都好看。”

都说“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在黎振平的镜头里,副中心每一年的赏花季都有新看点——今年,西海子公园里燃灯塔、大成殿周边的10多株玉兰树“火”了,即便是工作日,前来赏花的游人也络绎不绝,甚至还有年轻人穿着汉服来拍美图。

“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心里就‘种草’了,迫不及待来拍同款照片。”一位20多岁的游客向记者展示美图,开满粉白花朵的玉兰树亭亭玉立,燃灯塔、大成殿古香古色、红墙灰瓦、飞檐斗拱,好一幅绝美的中国画!

再跟几位赏花的年轻人聊聊,西海子公园玉兰“火”了的原因逐渐清晰起来——这儿通地铁,不光花朵拍起来好看,还有“五河交汇”美景,公园所在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餐饮配套也不错,火锅、咖啡、西餐……全是年轻人喜欢的品类,店铺装修也很有情调。

“玉兰开花以后,客流量明显上升,每天光牛肉汉堡就能卖几十个。”倪先生是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二号码头一家西餐厅的主理人,据他观察,最近来就餐的顾客中,至少有三成带着相机,等餐的时候,一直在津津有味地选照片。

几年前,倪先生选择在大运河边投资开店,不仅看中了游船码头的客流量,更想营造“运河慢生活”。上周五,有一对来河边赏花拍照的情侣,在餐厅吃过午饭,端着咖啡来到室外露台,待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夕阳洒到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等过两天运河游船开航了,餐厅的客流量肯定还得增长。”倪先生说。

赏花+旅游

樱桃小镇“以花为媒”发展文旅

今年副中心的赏花季,有新变化的不止西海子公园里的玉兰。

千年大运河在西集镇沙古堆村外拐出一道缓缓的弯。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让市级美丽休闲乡村沙古堆村有了“京郊樱桃第一村”的金名片。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今年的第一个客流高峰。”经营民宿的村民曹艳红告诉记者,虽然西集万亩樱桃要等下个月才能开花,但已有不少老顾客预订了“赏花期民宿”。她跟记者讲了个故事——很多年前,家人正在樱桃园里忙,几位城里来的游客非要买几枝樱桃花,家人一口回绝,5月底就结果了,哪能卖花呢?“现在想想,当时真够轴的,不光樱桃能卖钱,花也是财富啊。”

作为本市知名的樱桃小镇,西集镇曾经的旅游旺季是5月底至6月底的樱桃采摘季。最近几年情况变了,西集赏花季的游客量迅速攀升,每天至少上千人。除了曹艳红,老庄户村的村民马淼也看到了变化,果断回乡投资,准备“以花为媒”发展家乡文旅产业——她创办的“马捌家运河仙草乐园”露营基地即将在今年赏花季亮相。

2023年,北京市、通州区相继发布了规范引导帐篷露营地发展的意见,马淼发现了新机遇:依托大运河畔优良的生态优势,结合西集集体林场的林下资源,“樱桃+露营”是发展文旅的好选择。“露营基地既可以合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还可以让赏花、采摘的客人留下来,大家有了好体验,口口相传拓展新的客源,让西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马淼说。

赏花+种业

“老花匠”有了增收新尝试

位于通州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的花仙子万花园有上百亩花海。眼下,花还没开,看不出什么景,可只需再等1个多月,虞美人、矢车菊、万寿菊等30多个品种就开始争奇斗艳,那场面美不胜收。

“我最喜欢春天,站在花海中,微风拂面……”这个园子的负责人叫曹玉美,今年57岁,她说自己是位“老花匠”,因为出生在京城花木的重要供应地——丰台草桥,耳濡目染之下,6岁就开始学着养花,31岁创办的花卉基地在2011年搬到了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占地大约500亩。

当年,花仙子万花园是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签约的第一家企业。“我们的花海,不仅有高颜值,还有高产值。”曹玉美说,园区除了卖成品花卉,还培育了上百种花卉种子,最高的时候,每年销售额有几千万元。

2023年开始,借着上百亩花海积攒下的人气,园子引入了研学课程,第一年就接待了近2万名师生,海淀、朝阳、东城、西城的都有。孩子们来了,不光看花,还可以制作香囊,用板蓝根体验蜡染。今年4月,园子已经排上了半个月的研学课。

今年,“老花匠”还有了增收新尝试。“我们正在用种花的经验种菜,培育一批适合在办公室、家庭环境生长的品种。”曹玉美说,作为首个被正式授牌的北京市农作物品种科普宣教基地,花仙子万花园正在把家庭园艺理念带进更多市民的生活中。

于家务本地村民朱德顺,在花仙子万花园当花匠已经12年。虽然天天干农活,但看面相,朱师傅也就50出头。“实际上,我今年63了,大孙子都要上高中喽。”他笑着说,很多人都夸他显年轻,兴许是因为“每天跟花打交道,心情好”。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陈强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