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麦田已进入返青期,春生叶片徐徐展开,迎接春日的温暖。在茫茫麦田中隐藏着小麦界的新贵——紫色小麦,它以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较高附加值等特色,正悄悄走进人们的视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科技之力为紫色小麦编纂“致富密码”,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色种子”。
紫色小麦的独特魅力源于其富含天然花青素、蛋白质、膳食纤维、氨基酸、硒、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花青素可辅助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非常契合现代人健康饮食需求。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优选品种+技术支撑+产业延伸,助力紫色小麦在京郊落地生根,推动粮食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引进紫色小麦品种6个。良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核“芯”动能,技术人员严把紫麦生产“起跑线”,引进筛选出“农大3753”等适合北京地区的紫色小麦品种及“农大4218”等苗头品种,推动“紫优11”等系列优良品种参加北京市品种区试,为特色小麦产业发展储备优良种质资源。二是全过程技术支撑服务。为提高紫色小麦种植水平,技术人员从种到收全过程跟踪服务,针对性提出管理意见,开出科技“小偏方”,指导种植户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料和磷酸二氢钾等,进一步提高紫麦蛋白质等品质指标含量。三是拓展产业发展模式。为拓展紫色小麦销路,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积极探索订单农业、面粉深加工等模式,推动产销对接,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提高10%以上,丰富紫麦馒头、紫麦面条等加工产品类别,较常规面粉产品价格提高30%以上。
通州区西集镇东方紫园(北京)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杨帆在田间打造了一座“紫色王国”,带动农户种植了2000余亩的紫色小麦,实施订单收购,用于面塑及特色面粉加工,通过直播等途径销售,产品供不应求。2025年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引种紫色小麦品种4个,近日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又来到田间,对紫麦春季如何管理“把脉问诊”,按照专家开出的“处方”,目前紫麦已全部完成返青期水肥管理,长势良好。怀柔北房镇韦里村的种植户王兴,去年种植的紫麦通过石磨加工成面粉,让他在粮价低迷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增收,亩效益增加30%以上。在市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扩大种植紫色小麦300余亩。
据了解,今年通州、顺义、怀柔、房山等区均有紫小麦种植,全市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下一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将结合各区种植及产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抓好品种推荐、栽培技术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支撑,进一步推动特色小麦发展,助推粮食产业增产增效。(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