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京,微风徐徐,是最合适出游的时候。从故宫到天坛、从什刹海到南锣鼓巷,到处都是游人。古城新韵中,出现不少不同肤色的“洋格格”“洋阿哥”。
5月10日,天坛公园,24岁的印度裔新加坡青年Thane在祈年殿前俯身轻吻新婚妻子Sharon。
1月29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名外国旅客在服务柜台咨询。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5月16日,什刹海,外国游客拍摄红色的中国灯笼。
5月16日,什刹海,外国游客在挑选中国折扇。
中式蜜月照见证北京“穿越之旅”
2024年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10天),让外国游客能够更好地“触摸”中国。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入境游客达到10.4万人次,同比增长42.4%。
为了体验最“原汁原味”的京城游,不少游客在景区附近的古装店租借古装。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到各大景点游玩拍照。外国游客也不例外。
在天坛公园祈年殿前,24岁的印度裔新加坡青年Thane俯身轻吻新婚妻子Sharon的额头,身旁的同事们举起相机,定格下这一甜蜜瞬间。
这对新婚夫妇正在北京进行为期五天的旅行。一句“来场穿越之旅”的提议令两人心动不已,便专程在天坛附近租下这套红色情侣古装。
Thane身着明制红色婚袍,Sharon则一袭金线闪耀的清代格格装,鬓边的流苏随步轻晃,吸引了周围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份异国红妆的浪漫情景。
沿中轴线向北四公里,故宫东华门外,三位澳大利亚小伙也换上了明清时期的服饰,还搭配了一本线装书和一把折扇,走在紫禁城边,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其中一位小伙十年前曾在中国学习中文,如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我们既热爱中国书法,也着迷于这些有故事的服饰。汉服不是cosplay,而是通往另一种文化的入口。”
中轴线上的这一幕幕“奇观”,正在悄然成为北京的日常风景。
老外走街串巷感受北京烟火气
傍晚时分的什刹海,湖面波光粼粼,霓虹灯影与水面交织出京城夜宴图。街边小店里热火朝天,各种各样的美食“勾”住了外国游客的胃。
外国游客一边吃着羊肉串,一边在漫步,金黄酥脆的大号薯塔让他们连连称奇。还有游客依靠在汉白玉栏杆上,感受着古都夜色中的温柔与浪漫。
在南锣鼓巷的文创商店里,精美的中国工艺品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印有京剧脸谱的盲盒、中国折扇等“北京礼物”持续热销。商户透露,“五一”期间外籍顾客占比已达四成,Visa、万事达等外卡支付工具也成了店铺标配。
在鼓楼大街,一位来自欧洲的留学生通过扫码,仅用不到20秒便完成支付。支付宝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三天,入境游客的移动支付金额同比增长180%。
首都机场推出的“免费半日游”服务已累计接待过境游客超万人次,而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深度游成为可能,便利化的服务举措正将城市的软环境转化为文化旅游的硬实力。
巴西等五国的免签政策即将实施,携程平台显示,这些国家的赴华机票搜索量单日暴涨200%。
夜幕下的北京中轴线,流光溢彩的宫灯为世界游客指引方向。从便捷的数字支付到不断升级的离境退税政策,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可见的诚意,向世界递出一张开放、包容的“中国名片”。
5月16日,南锣鼓巷,外国游客正在跟店员沟通支付方式。
5月10日,天坛公园,外国游客正在品尝祈年殿造型的冰淇淋。
4月28日,地铁8号线王府井站,外国游客咨询外币兑换服务。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