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王府办公、居住混合使用,亟须得到进一步保护。 东城区供图
孚王府文物腾退项目签约现场。 东城区供图
7月14日,孚王府文物腾退项目正式启动签约,项目涉及居民200余户,腾退采取房屋安置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签约期25天。
孚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5号、137号,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也是北京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清代世袭罔替亲王府。记者了解到,本次腾退采取房屋安置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安置房有朝阳区豆各庄、通州区两站一街东惠家园两个项目可供选择。
历经多位皇室后人,横跨近300年历史
孚王府最早是清康熙帝第二十三子爱新觉罗·允祁的府邸。1730年,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去世后,雍正帝将原怡亲王府改为贤良祠,并将允祁府邸改建赐给胤祥第七子,即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从此正式作为王府使用。而胤祥正是因《雍正王朝》被大众熟知的“十三爷”。
1861年,第六代怡亲王载垣获罪处死,王府被收回。1864年改赐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居住,俗称“九爷府”。
1927年,府邸的最后一位皇族爱新觉罗·溥伒,将王府高价出售给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部下杨宇霆,标志着皇室对孚王府的使用正式结束。1929年杨宇霆死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搬入孚王府,后日军占领此地作为“偕行社”使用。1945年孚王府被国民政府改为励志社北平总部。
新中国成立后,孚王府成为办公场所,先后被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所属的数个单位分别使用,延续至今。1979年,孚王府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孚王府,办公、居住混合使用,这座古老的文物亟须得到进一步保护。
孚王府产权及文物管理使用单位共5家
为加强对国家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2023年11月,《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腾退范围内公有住房房屋置换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同期,北京市文物局发布了《关于首都功能核心区首批文物腾退保护利用计划的函》(以下简称《首批计划》),孚王府正式列入《首批计划》,按照《指导意见》开展腾退。
根据腾退公告,如今的孚王府产权及文物管理使用单位共包括5家,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此项目房屋置换分为房屋安置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置换对象可自愿选择其中一种置换方式,但认定为实际居住人的置换对象,只能选择房屋安置方式。安置房源包括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保障房项目和通州区两站一街东惠家园,产权性质为“按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交房标准为“毛坯”。
2024年以来,东城区政府与产权及文物管理使用单位建立“央、市、地”协同工作机制,通过调研房屋历史沿革、全面开展入户调查、科学拟订腾退方案,确保腾退过程依法依规、平稳有序。未来,东城区将持续推进文物腾退保护利用,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以文化新生融入老城生活。(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