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科技创新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璞介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改革举措成为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变量”。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璞。北京市商务局供图
近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实现“四个创新领先”。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62.9件,同比增长20.4%,增长率创近五年来最高;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到9153.3亿元,稳居全国首位;独角兽企业数量115家,位居全国首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8.74万亿元,综合排名位居178个国家高新区之首。
同时,北京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前列,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中位列全球第三,431人次入选高被引科学家,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城市榜首,并多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冠军,创新影响力辐射全球。
杨璞介绍,在围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进程中,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21项试点政策已在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推广。全国首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采取全程网办,较常规审批流程压缩80%以上,500余家企业受益。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调动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能级“双提升”,累计认定221家外资研发中心。印发《北京市外籍“高精尖”人才认定标准(试行)》,将在外资研发中心工作的具有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的人员认定为外国高端人才。
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杨璞介绍,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背景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深化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提升行动计划,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新活力。全力实施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拓展、载体提质、平台建设、提升创新主体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生态、促进交流合作六大行动,推动北京科技创新国际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加快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完善中关村论坛功能,巩固国际合作成果,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进一步完善会址及周边整体规划,打造创新成果发布交易平台、科技与金融对接桥梁、市民了解科技动态的重要窗口。
同时,压茬推出新一批中关村先行先试措施,围绕企业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方面推出新的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