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回应】专家详解去年11月以来北京8次雾霾原因

2016-01-09 00: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1月9日讯 (记者 于振华)2015年11月以来,北京雾、霾天气频发,引发北京市民广泛关注。市民纷纷向千龙网《首度回应》栏目疑问,为何最近雾、霾天气比以前多了?

对此,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专家回应称,超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导致入冬以来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小风日数多、大气静稳度高,以及相对湿度大、污染物吸湿性增长和化学反应明显,是造成重污染天气频繁发生的主要气象原因。

市民疑问:2015年11月以来为何出现8次雾、霾天气

2015年11月以来,北京地区雾、霾天气多发,其影响大,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家住通州梨园的权女士刚刚生完孩子,她每次看到窗外的雾、霾天气,都忍不住拍几张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每次都留言问大家:“昨天还是蓝天,今天怎么又有雾、霾了?”

千龙网记者进入权女士的微信朋友圈里细细地数了一下,自从去年11月2日算起,至今一共出现8次雾、霾天气过程。2015年这8次雾、霾天气具体时间为:11月2-4日轻度~中度霾,11月11-15日中度~重度霾,11月27日-12月1日中度~重度霾,12月6-9日中度~重度霾,12月12-14日轻度~中度霾,12月19-26日中度~重度霾,12月28-29日中度~重度霾,2016年1月1-3日中度~重度霾。

北京市环保局的专家也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北京雾、霾天气过程中空气湿度较大,受辐射降温影响,夜间到清晨出现雾或轻雾。特别是2015年12月19日-2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度霾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北京、河北中南部地区PM2.5峰值浓度均超过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为入冬以来影响范围最大的雾、霾天气过程。

专家:重污染天气频发缘于超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

超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导致北京入冬以来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小风日数多、大气静稳度高,以及相对湿度大、污染物吸湿性增长和化学反应明显。这是造成重污染天气频繁发生的主要气象原因。

“一是冷空气活动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副所长黄玉虎告诉千龙网记者,2015年11月以来,偏北风4级以上的冷空气活动仅为4次,与近5年平均8至9次相比,明显偏弱。其中,2014年冷空气活动最多,有13次;2013年次之,有11次,且2014出现了寒潮大风天气。

“二是冷空气风速小。”黄玉虎介绍说,2015年11至12月,北京地区平均风速为1.8米/秒,较常年同期2.3米/秒的风速相比,偏小约22%;较2014年同期2.2米/秒的风速相比,偏小约18%。

“三是小风日数多。”黄玉虎指出,北京在去年11至12月这段时间风速≤2米/秒的小风日数达48天,较常年同期34天的小风相比,偏多14天;较2014年同期37天小风相比,偏多11天。正是由于风速偏小导致大气污染物水平扩散条件变差,极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层积聚。

“四是湿度大。”黄玉虎解释说,2015年11至12月,北京平均相对湿度为70.6%,较常年同期50.1%的湿度和2014同期43.4%的湿度明显偏高。北京地区过于潮湿的空气不仅造成了颗粒物吸湿性增长,导致能见度下降,且更有利于污染物的二次反应,致使北京PM2.5的浓度骤升。

“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冬季京津冀地区气温异常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包括:东亚冬季风、西伯利亚高压,对降水影响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是:西太平洋副高、印缅槽。”黄玉虎认为,一般来说东亚冬季风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的时候,京津冀地区气温偏低。西太平洋副高和印缅槽偏强的时候有利我国东部降水偏多。当厄尔尼诺事件出现时,中东太平洋海温增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总体上对应着京津冀地区冬季气温偏高,暖冬出现的概率较大。

黄玉虎还对京津冀地区雾霾成因的气候背景分析认为,在出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北半球一般都会经历暖冬。暖冬期间,极地冷气团,也就是冷空气向南伸展的幅度会缩小,因而冷空气势力弱,容易出现静稳天气。

“而京津冀尤其是北京正处于高压底部,偏南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地向华北地区输送水汽,进一步加强雾、霾颗粒形成的机制。”黄玉虎解释说,这个“机制”就是指“湿度增加导致污染物颗粒会吸湿增长,然后又导致能见度降低”,最终导致京津冀雾霾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

相关链接: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1年半的现象。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厄尔尼诺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每4~5年出现一次。(千龙网记者于振华)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