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化”成为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后一项新的战略目标。京郊乡村作为首都重要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在保护首都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刻认识绿色化的理论意义,探索首都乡村绿色化发展的科学路径,对于北京市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绿色发展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1989年在其著作《绿色经济蓝图》中提出的,力图追求一种“可承受的经济模式”。绿色发展,是指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资源环境的挑战,以绿色创新为桥梁,以绿色经济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追求资源环境绩效,倡导绿色生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体现在制度体系、意识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层面。简言之,就是把绿色的理念内化为人的绿色素养,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企业的绿色产业、绿色产品,政府部门的绿色管理、治理方式。
绿色发展具有动力、公平和质量三个特征和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三个维度,追求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平衡五个目标。
首都乡村实现绿色化发展有重大意义,既能形成新的生态生产力,还能创新城乡一体化理念、拓展乡村发展视野。
但通往绿色发展的道路既近又远。近,是因为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山水相连的生态优势。2013年北京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3449.78亿元。其中,生态与环境价值年值为1809.48亿元,占总价值的52.5%。二是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优势。除了传统的生产功能、居住功能之外,生态休闲、科技示范、康体养生等功能日益凸显,2014年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总收入已达11.25亿元。三是转型压力小的后发优势。京郊经济的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对调结构、转方式而言压力小且空间大。四是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的基础设施优势。五是惠民力度不断加大的政策优势。从实施“新三起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智慧乡村,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
远,是因为也还面临着很多障碍和不利因素:第一,资源环境成为绿色化发展的物质约束。水土资源不仅严重匮乏而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第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缺规划、基础差、水平低。第三,农民的绿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农民自觉参与绿色建设的内生动力还不足。第四,乡村区域差异显著,发展难度大。
怎样实现首都乡村的绿色化发展?在总体思路与目标上,要遵循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根据首都功能要求,考虑到京郊现状,首都乡村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尊重自然、制度引领、城乡联动、五化同步”,以绿色经济为主线,着力打造以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为骨干的生态安全体系、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为支撑的绿色经济体系、以绿色低碳为标志的城乡和谐体系、以社会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安全体系和以可持续长效机制培育为导向的绿色制度体系。
具体来说,第一,以地域规模产业调控绿色化发展经济。以地域识别为前提,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设定不同的绿色经济发展目标,采取差异化的绿色化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第二,以政府、社会、居民形成绿色化发展动力。提倡乡村绿色消费、优化绿色管理,坚持协调协同,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居民勤劳之手共同作用。第三,以生产生活生态优化绿色化发展空间。为城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供集约、高效、宜居的绿色空间。第四,以改革、科技、文化树立绿色化发展支撑。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创新科技和绿色消费模式,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