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北四村私建的楼房之间,凌乱的电线如蛛网般密布(资料图)
昌平区北四村,毗邻京藏高速,一个典型的人口倒挂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蚁族”新聚集地。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样本性的村庄,记者曾多次探访。在2016年昌平区人代会上,北四村的改造已提上日程。同时,昌平区将在人口倒挂村全面实施水电总量控制等措施。
昌平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昨日开幕。今年,昌平将继续保持人口调控高压态势,在人口倒挂村全面实施水电总量控制、垃圾污水处理费征收、房屋租赁税收征缴等措施。
今年将拆除240万平方米违建
今年,昌平将继续对外来人口倒挂问题保持高压调控态势,严控人口规模和增速,进一步完善“五管”工作机制。健全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准确把握区域人口分布和流向,提高人口调控预警能力。同时,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建设、重大项目运营等因素影响,加强重点地区综合管控,坚决杜绝“走了八千、来了一万”。
打击违建仍是今年昌平工作重点。今年,昌平将把科技监控与查处问责结合,坚决守住“零增长”底线,年内再拆除违法建设240万平方米以上。数据显示,2014年,昌平全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315万平方米,接近过去三年的总和。截至2015年底,昌平全年拆除违法建设共计310万平方米。
人口倒挂村不准申请新电表
今年,昌平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持续开展人口倒挂村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房屋租赁市场、地下空间等领域的依法治理。在规范人口倒挂村供电用电规模方面,昌平区将按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的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倒挂村用电总量核查工作,原则上对人口倒挂村新装用电、增加用电容量申请不予支持,对关系本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民生用电或其他特殊情况,必须由村集体报经属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方可纳入供电增容计划。
自备水源井整治纳入人口调控
在规范人口倒挂村用水方面,昌平区将严控自备水源井总量,把自备水源井集中整治工作纳入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工作范畴,坚持依法治水、联合执法,对新增开凿机井、特殊行业用水进行严格管理,依法查处各类涉水违法案件。
昌平将在全区开展自备水源井调查摸底,重点清查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倒挂村自备水源井的存量,建立自备水源井动态监管和集中整治台账。
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制度,根据清查结果,按照规范、清理、整治的原则对自备水源井进行分类管理。
措施
“北四村”今年启动改造
备受关注的“北四村”整体改造今年有望正式启动。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昌平区人代会上获悉,今年昌平区将对包括“北四村”在内的5个棚户区进行改造。目前,“北四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正在进行公示。
“北四村”位于回龙观镇西北部,包括史各庄村、东半壁店村、西半壁店村和定福皇庄村4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其村庄范围全部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用地范围内。此前,对“北四村”的改造有两个方案,一是和生命科学园三期规划整体进行拆迁改造;二是采取逐步解决的方式,先期加大对西半壁店村、东半壁店村及城北市场的拆除,将低端市场和工业大院清除出去,并为北四村的农民回迁上楼奠定基础。
从目前正在公示的改造方案来看,未来这一区域的用途将包括工业研发、多功能、医疗、商业及居住用地等。不过,由于拆违难度较大,相关人士透露,即使规划审批完成之后,也会结合生命科学园三期规划的实施逐步推进。
此前,昌平区区长张燕友曾透露,将通过北四村改造和搬迁,同步实现人口疏解、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和农民受益几大目标。未来,北四村将改造为整建制社区。
现场
拥挤的“蚁族”新聚集地
位于北五环和六环之间城乡结合地带的北四村,原本只是京北4个不起眼的村子。随着2009年海淀区唐家岭改造,这里的流动人口猛增,本村人口6000人,外来人口却超过9万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蚁族”聚集地。
冬日的阳光里,史各庄村最繁华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多。一个个狭窄的门脸房长短不一地穿插在一起,透过被油污浸透的木门向内望去,几个服务员正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打盹。
傍晚6时,从地铁昌平线生命科学园站走出来的人突然增多。他们面无表情,默默地沿着永旺商城西侧的一条小路,走向100米外的租住地——北四村。
与白天的情形不同,傍晚的北四村“满血复活”。在从地铁到村口的必经之路上,卖衣服的、卖鞋的、手机贴膜的以及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挤成一排。
穿过村里逼仄的巷子,从一个露天的楼梯爬上5层,24岁的陈强回到了家。所谓的家,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正中间摆着一张床,墙角有一张桌子。通往卫生间的过道不到一米宽,但仍挤下了一张窄窄的旧木桌,一个电磁炉和一口锅。
对于这样的生活条件,陈强并没有太多不满。“起码还有独立的卫生间,能洗澡。”为了这点便利,陈强每月的房租要750元,比同在附近租房的同事多了两百。日常生活中,除了要负担1.5元/度的电费,陈强冬天还要额外缴纳两三百元的取暖费。
北四村里每条弯弯曲曲的街道两旁,都盖着四五层的小楼,楼与楼的距离很近,从两座楼的中间朝上望去,有时只能看到窄窄的一条缝。一位房东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些楼房几乎都是村民们自己盖的,专门用来出租,房东自己一般不住在这里。
北四村原本普通而安静的乡村生活,从6年前开始改变。一位村民说,当时,村里的平房陆续被推翻重建成楼房,马路两边不断加盖的门脸房,让原本宽敞的街道挤得连两个人并肩通过都难。
地铁昌平线的开通,给这里带来了更多的租客,村民虽然比以前富裕了,但生活中的不便也同时增多。“地铁光排队进站的人就能排出去几千米,好不容易挤上去了,脸贴在玻璃上一动不能动。”40多岁的村民陈女士说。
随着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村里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黑诊所、黑网吧、黑作坊、黑车遍地都是。仅在史各庄村的一条街道上,北青报记者就看到了各种名头的诊所四五处。据不完全统计,史各庄一个村就有200多家无照商户。
而私搭乱建的房屋、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以及消防安全隐患更让当地村民提心吊胆。近两年,这里曾因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原因引发过3场火灾。2013年7月,北四村被北京市列为治安、交通、消防乱点地区。
随着北四村改造提上议事日程,这里的租客们不得不面对又一次的选择。对于村民而言,他们也在等待最终改造方案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