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周超)“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也是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西城区深入推进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时期。围绕未来五年的发展,西城区委常委、副区长郭怀刚在日前举行的西城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就编制过程、主要特点和亮点以及重点任务、指标设置等内容,对西城区“十三五”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过程
收集各方意见千余条
制定和实施好西城区“十三五”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西城区发展蓝图,对于全面实现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开门编规划”,采取走访调研、媒体征集、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顾问团以及专家学者、居民群众、驻区机构的意见建议,收集各方面意见1000余条。
任务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中心城区,到2017年,全部完成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任务;到2020年,保障城市运行和服务民生一般性市场升级改造基本完成。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10.7万人以内。
高水平治理城市。将持续开展“拆违、灭脏、治污、清障、治乱、撤市、缓堵”七大战役。
加快建设绿色宜居家园。到202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1%,新增城市绿地17.5万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到2020年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具备技术条件地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到2020年实现人均垃圾产生量零增长。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未来五年,将坚持从旧城整体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三个层次开展全面保护 在每个街道建立一个街区历史文化博物馆或展陈室。
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确保到2020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到2020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岁,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
激发区域创新发展动力。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服务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设置 “十三五”规划指标比“十二五”多8项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共有25项指标,与“十二五”规划的17项指标相比,多了8项指标。
按照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程度以及约束力的不同,可将25项指标分为约束性目标和预期性目标两类,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预期性指标13项。包括红线约束方面指标6个,城市环境绿色宜居方面指标5个,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方面指标10个,经济发展质量优化方面指标4个。
2016年重要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8%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
●万元GDP综合能耗、水耗和细颗粒物(PM2.5)降低率完成市下达指标
做好七方面工作
●着力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着力推进绿色宜居城区建设
●着力提升区域文化魅力
●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