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大招牌” 带火小山村(图)

2016-01-20 15: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大学生民俗户互联网创新迎客 村支书畅想借冬奥“东风”发展 记者走访小海坨山下西大庄科村——

冬奥“大招牌” 带火小山村

村子虽然小,但是户与户之间并不密集,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需要走上百来米

站在西大庄科村旁的观景平台上,可以远眺小海坨山(图右白色山头)   

一闲下来,常广春就会打开iPad上的英文学习软件补习英文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实习记者 张婷) 从北京市区出发,途经京藏高速转康张路,一路北进即可到达延庆区张山营镇。进入镇子后,随处可见冬奥会标识。经过张山营镇政府向前行,山路愈多人烟愈少,绕过盘旋的山路,群山包围之中坐落着一个规建有序的村庄,即为延庆区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

“透过玻璃房,远远看过去,那个白色山头的就是海坨山。”记者顺着西大庄科村姚家饭庄老板常广春手指的方向看去,清晰地看到在几百米远的地方有一座白雪覆顶的大山。常广春说,那里就是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的场地——小海坨。

随着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消息传来,西大庄科村也迎来了又一次发展契机——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都想来看看以后冬奥会举办的场地。

借着“冬奥会”这块免费的活招牌,西大庄科村这个最靠近小海坨山的“民俗村”,也有可能成为最早一批受益于“奥运经济”的区域。

大学生变身民俗户  互联网迎客创新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在西大庄科村,却出现了逆潮流的一幕:大学毕业生常广春不仅选择了嫁给西大庄科村本地人姚学,还决定留下来参与经营农家乐“姚家饭庄”。

作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民俗户,常广春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饭庄经营上。她特别注意在服务和硬件上满足客人的需要,通过每年翻修饭庄、更新菜品等来吸引新老游客。此外,前两年姚家饭庄还开始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宣传推广。

“我们家是村里最早安装无线网的,大概在2012年左右就安上了。对很多游客来说有网络特别重要。”常广春告诉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别说游客,好多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也是觉得地方小,连个无线网都没有。”常广春说,做农家乐并不是钱到手就行,还要注意从硬件和软件上做好服务。

“如果老客人每年回来看见饭庄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那也不是很好。”常广春非常清楚自己作为民俗户的优势所在,“我们跟外面酒店不一样,不会那么模式化。到我们这儿的顾客就跟亲戚朋友一样。本来我们这种小村子也是特别注重人情味儿,跟城里可能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那种情况不一样。”

受冬季封山护林影响,姚家饭庄只能在每年5月到10月中旬开门营业,但冬奥会的到来,再次把西大庄科村民俗旅游的招牌打响,也让常广春的生意更上一层楼,“最早那会儿一年就几万块收入,这两年我们的营业收入差不多可以达到30万。”

据常广春介绍,姚家饭庄目前可容纳40人左右住宿,款待80人左右就餐,夏季常常有城里来避暑的固定客源,“到了旺季人非常多,经常需要提前三五天预订,有时候客人太多忙不过来,还要从村子里找帮手,谁有空谁来帮忙支援一下。”

村支书畅想借冬奥发展 村民学英文迎外宾

对于西大庄科村村支书徐建喜来说,村子里的村民们未来要怎么发展,已成为他最关心的事儿。“现在很多村民都是通过参与护林工作来维持生计,当然,也有些村民在经营农家乐。”徐建喜说,“我特别希望借着冬奥会帮助我们的村民就业,比如为空闲在家里的妇女们谋划一份工作,让就业覆盖率更广。”

徐建喜希望借着冬奥会的契机,村子里能有一个更好的规划,软硬件设施能有进一步的提高,直到能迎接外宾。对于常广春这样的个体户来说,谋划不了整个村子的发展,却可以想办法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

采访中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看到,常广春闲时常常打开iPad上的英文学习软件,补习英文。“未来村子里可能会接待外宾,希望起码能跟人打招呼,不会怯场。”常广春笑道,“我们中国有的菜名儿多复杂呀,都不知道怎么翻译。”

据了解,目前张山营镇成立了张山营镇民俗旅游协会玉皇庙分会、西大庄科分会及韩郝庄分会,目的是与镇域景区加强合作,发挥好旅游协会桥梁作用,推动全镇旅游区域化协同发展。

记者从张山营镇政府获悉,2016年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张山营镇会把重点更多地放到“冬奥会”的筹办工作上,尤其是加大对玉皇庙、韩郝庄、西大庄科三个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相关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还将推广民俗户评星定级的做法,以五星级民俗户为标杆,提升民俗旅游户接待水平。

本版文/实习记者 张婷

摄/记者 付丁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