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范博韬)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中,中关村发展成绩显著。记者19日从中关村管委会获悉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仅在2015年,中关村的企业总收入预计将超过4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同期,企业累计申请专利17.6万件,获得专利授权10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超4万件,占北京市有效发明专利量的六成多。
收入高
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五年翻番
据介绍,在中关村,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1413家增至2014年的2556家,涌现出小米、滴滴快的、美团网、融360等一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
截至记者发稿时,2015年的统计数据还未得出,但预计企业总收入将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按预计的收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在“十二五”期间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2%。从全国来看,中关村示范区的总收入约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1/7。
而与之对应的是,数据显示,2014年,中关村示范区亿元收入所需从业人员56人,亿元增加值需要从业人员405人,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和1/4。
专利多
示范区企业累计申请17.6万件专利
“十二五”以来,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了稳步增长。2011年至2015年11月底,示范区企业累计申请专利17.6万件,获得专利授权10万件。
此外,中关村专利质量和技术辐射力显著增强。2012至2014年中关村每年都有4家企业荣获当年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专利金奖总数的16%。中关村示范区技术交易额逐年增长,交易金额约占全国的40%,其中80%输出到全国其他地区。
拥有如此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中关村强大的创新人才。据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聚集“千人计划”人才1091人,占全市82%,占全国21%;“海聚工程”424人,占北京地区70%。积极推进房山园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和石景山园中关村雏鹰人才创业基地建设,雏鹰人才基地运行1年,已聚集150余家雏鹰人才企业和近1000名高端创业人才,拥有发明专利近400项。
有活力
创业大街日均孵化4.9家企业
截至2015年,中关村实现了创业服务机构在十六园的全覆盖。设立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快推进“一城三街”建设。中关村创业大街入驻创业服务机构40余家,已孵化创业项目600个,日均孵化4.9家企业,每家平均融资500万元。
在中关村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每年新创办并有实际经营活动的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000多家,猛增到2014年的1.3万家, 2015年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
单从数据上看,在中关村创业,是一个逐利的最佳选择。似乎在这里,只要你敢说敢做就能拿到钱。但实际上,在推动中关村创业创新环境发展的,还有被人们已经忽视的词:“情怀与理想”。
但在鼎好大厦B座10层的伽马沃夫,却坚持依靠同门“兄弟”阿尔法沃夫进行自我发展。更奇怪的是两家公司的共同创始人黄文和王乃琛坚持了将近一年,主要依靠自己在国外工作时的积蓄以及朋友们的支持。在没遇到志向相投的投资人,融资的事不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基础核心科技研发,容不得“单纯的逐利”。
而众所周知,基础核心科技投入大、时间长,而回报却可能遥遥无期。其间稍有不慎,可能满盘皆输。因此,初始创业的人通常不敢碰这样的领域。但俩人确信,并非这些技术没有市场,而是转换的过程出现了问题,这是创业的机会。多年留学经历告诉他们,“国家在核心科技方面真的不能再落后于西方强国了。”
与黄文、王乃琛一样怀有强国、强技的创业者在中关村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