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十三五”时期,要坚持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并重,集中治理与强化管理并重,打好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解决好大气、污水、垃圾处理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努力使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金句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达到国家要求。
解读
远期环保规划将出炉
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日益呈现出区域性的特征。北京发生的重污染一般分为三类,分别为传输型污染、积累型污染、特殊型污染。其中,传输型污染就是以外来输送为主导的。数据显示,在北京的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占比约28%至36%。而在遭遇传输型的重污染时,区域传输的比例更是超过50%。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近日发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力表示,本市正在制定到2030年的远期环保规划,预计2016年底或2017年初会最终出炉。方力说,按照目前的设想,预计到2030年,北京的PM2.5浓度能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
金句
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充分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用地,在中心城新增一批小微绿地。积极推进城市立体绿化,见缝插绿,鼓励实施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推动建筑墙体和立交桥垂直绿化。
解读 市民身边拥有更多小微绿地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首都绿化办主任邓乃平表示,“十三五”时期,全市将新增城市绿地2300公顷,新增造林60万亩。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努力实现大幅上升17.8个百分点,达到85%。
与现在相比,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比“十二五”末增加2.4个百分点;全市林木绿化率将达到60%,增加1.6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增加0.6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
在城区,多举措并举“增绿”,包括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开展小微绿地建设;旧城区结合片区整体改造、开发布局或文物古迹外围环境保护增加公园绿地;依法监督新建居住区绿化建设等等。
金句
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建成阿苏卫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020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日。
解读 垃圾处理设施去年底已投入运行16项目
2012年3月,为了进一步加快推动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十二五”时期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44项主要建设任务,涵盖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和餐厨垃圾处理厂。截至2015年底,实际投入运行的有16项,另有13项正在开工建设,其余15项处于项目审批或建设前准备阶段。
没有完成的建设任务,将统一纳入“十三五”规划,加快三年实施方案项目落地。预计大部分项目将于2018年左右基本建成,届时,通过焚烧和生化处理的垃圾处理量将比现在增加7800吨/日,达到2.3万吨/日,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需要再着手建设一批处理设施,到“十三五”末,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到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