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月23日讯(记者 王丹)对于志在打造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市而言,北京创新龙头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无疑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2016年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长王安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对于海淀,意味着什么?海淀又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对此,海淀代表团的代表们又有何看法?
把教育作为技术进行研究夯实创新基础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北京市的教育资源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打造创新海淀,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是不可或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如何实现“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构建,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来自海淀团的卫爱民代表提出,在科技发达的国家,科技创新涉及到人才培养,教育体制设计,教材的改革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科学理念问题,又是教育技术问题。他认为,应该把教育作为技术进行研究。
卫爱民表示,海淀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把教育作为技术来研究,把科技创新对教育的要求更加细致的进行分析,切实把教育技术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让教育技术和科技创新结合得更为全面和系统。
谈到教育与创新的结合,卫爱民认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基础科学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基础学科的研究是未来创新的支撑和奠基,海淀创新创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同时,对于创新成果的实现,也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海淀创新发展要做到“补短板”
当创新成为“十三五”的一个重要目标,围绕创新带来的关注点也聚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海淀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草案过程中,文宗瑜代表就海淀“十三五”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期许。
文宗瑜谈到,已经到来的“十三五”,海淀区应该在创新发展等领域尽量做到“补短板”,而在过去,海淀区的原创科技成果比较少,这就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短板”。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离不开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实现科技创新对社会创新创业发展的支持。文宗瑜认为,海淀区过去的发展“短板”,就体现在原创科技成果的数量少等方面,这也给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都很丰富的海淀区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海淀区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教育科研等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加大原创科技成果的创造,事实上,原创科技成果也是国家创新力的一种展现,文宗瑜表示,海淀区拥有中关村这样的创新示范区,在创新成果落地等方面,也需要体现出示范效应,成为全区乃至整个城市的表率。
创新龙头要发挥优势带动作用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推动央地、军民、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对此,廖晓钟代表也深有体会,她提出,要更关注海淀区的创新龙头机构的带动作用,为协同创新发展出力。
此外,创新需要科研的支撑,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也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在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廖晓钟建议,“北京市能够进一步调动中央在京研究院所以及高等学校的积极性,希望能够以项目的形式或出台一些政策,帮助实现科研成果的转换,让符合北京市发展定位的科研成果能够在北京生根成长”。
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应避免与其他地区的同质化
根据海淀规划,海淀区今年要着重促进人才、领军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创业金融和创新文化等六大要素的聚合和协同。对此,陶庆华代表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创新’就提到58次,可见‘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关键词受到的关注度之高”。
陶庆华认为,未来海淀区的创新工作应该明确提出北京科创中心应有的详细指标,诸如科创中心目标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来实现等,都应该有一个目标。
陶庆华谈到,目前创新不仅仅是在北京,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也都非常关注创新,而北京的创新,海淀的创新,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同质发展,北京科创应该集中在前端的智力资源以及软技术的创新。
此外,陶庆华还表示,“建议中关村方面,要把科研人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应该关注科研方面的人才驱动创新,创新拉动发展,同时理顺创新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发挥好科研经费的作用,无论是科研经费还是人才,都是创新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应该更好的把握这些因素的运用,促进北京科创中心的发展”。
点击进入:2016北京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