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区长张燕友在接受采访。京华时报记者潘之望摄
>>谈人口疏解
“北四村”先盖回迁楼后拆迁
京华时报:作为全市唯一的外来人口倒挂区,昌平区曾经向市政府立下军令状要“脱掉这顶帽子”,去年昌平在人口疏解方面,进展如何?
张燕友:2015年,昌平拆了310万平方米的违建,关了100多所非正规学校,退出了30多家废品回收市场。去年年底,昌平北部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城北市场的8000多个商户全部清离。我们初步算了一下,2015年,昌平外来人口压减了约8万多人。
京华时报:近两年,昌平一直把疏解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今年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张燕友:今年,昌平将启动“北四村”棚户区改造,目前已列入2016年实施计划。“北四村”指回龙观北部的定福黄庄、史各庄、东半壁店和西半壁店四个村,随着2009年海淀区唐家岭改造,“北四村”的流动人口开始猛增,本村人口6000人,外来人口超过6万人,不仅人口倒挂严重,还被列为市级治安交通消防乱点地区。
京华时报:据了解,在北四村居住的外来人口,多是学历较高的,对于这些人,拆迁中是否会考虑安置的问题?
张燕友:在北四村拆迁前,会先启动农民回迁楼的建设。拆迁完成后,这个区域将打造成为一个大健康的区域。其规划当中也考虑了未来在北京工作的人才,将配套建设低价人才公寓,让他们能在这里安居乐业。预计改造完成后,加上本地人,这个区域的常住人口将在4万人左右。
>>谈疏解获益
沙河大学城已有6所大学进驻
京华时报:现在中心城在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新城,昌平有没有在这个疏解过程中获益?
张燕友:在淘汰自身低端产业的同时,昌平也承接中心城区的优质资源。可以说,2015年,昌平还是比较丰收的一年,同时有10所市级的重点优质校,同时在昌平开学,优质校达到20所。市属大学信息科技大学搬到昌平,去年学生宿舍楼已经开工,今年加大力度。
中央院校去年也接了不少,化工大学在南口建了新校区,建成后将整体搬迁。沙河大学城现在有6所大学,北航、北邮、财经、外交学院、矿大等,已经进驻。大学生已超过两万名。
京华时报:当初的天通苑和回龙观,承接了大量的中心城疏解来的人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新一轮中心城的疏解中,昌平有哪些打算?
张燕友:随着回龙观和天通苑这两个大社区建成后,昌平最大的问题就是职住不平衡,住在两个大社区的超过70%人口都不在当地工作,住在“北四村”、地铁沿线的大部分人也不在昌平工作。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昌平的产业支撑不够,没有就业机会。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那些适合在北京发展的、高精尖的产业项目,能够疏解到昌平来。我们在空间上预留了很多,像未来科技城,有300多万平方米配套产业的空间,包括学校、医院、酒店等服务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写字楼。另外,科技商务区有100多万平方米优质的写字楼也逐步要投入运营。
此外,昌平区将把近260万平方米劳动力安置用房趸租过来,一部分作为双创空间,来满足创业者家门口创业。
>>谈十三陵景区整改
景区将配统一讲解员
京华时报:去年“十一”期间,明十三陵景区因存在环境卫生差、游览设施不足以及外围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并责令整改。整改效果如何?
张燕友: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十三陵和居庸关景区共“挂账”81项,目前已完成75项,受季节影响的停车场绿化等工程今年3月底,也将全部完成。
今后,十三陵将打造智慧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建景区智能平台。企业资格审查合格才能进入平台推荐给游客。如果出现投诉,立即从平台上删除,进入信用体系“黑名单”。
此外,景区将采取外包服务的方式,配备统一的讲解员和讲解系统,让“黑导游”无用武之地。
昌平线二期通车后设十三陵站,但与景区还有一段距离,下一步将解决地铁与景区接驳,外地游客坐地铁就能直达景区,这也是打击“黑一日游”的举措之一。
京华时报记者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