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月24日讯(见习记者 张利涛)23日上午,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刘恒、万建忠、张斌等15位委员进行大会发言,其中,近一半的委员对科技创新内容进行发言,对科技创新中心支招。
北京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但也有很多短板。千龙网记者为您梳理八大支招亮点,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破解政府“惯性思维”
“高校在聘请海外学者时,遇到了许多不‘国际化’的问题,引进的人要面对国内人事制度中出生证明、婚姻公证、财务公证等难题,涉及到外交、公安、人保等多部门的政策协调。”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王荣彬指出目前引进人才面临的各种问题,这说明,政府部门目前的政策法规与服务配套还存在不少“惯性思维”。创新创业需要政府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生态环境。
王荣彬委员指出,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成果、人才的专业化评价体系和标准,推动创新资源的优化集成和高效配置;加强科技研发、测试分析、质量监督、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平台建设市场化、公用化,形成公共的创新服务体系;提供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人事、职称、知识产权、法律、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创业培训和指导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代理服务。
帮助创业者摆脱“单打独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年轻人为就业而创业,更重要的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再创业,这是一次产业革命。创业服务业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物理空间和创业过程中的各种软服务。做好创业服务,旨在方便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服务业应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化。
王荣彬委员具体指出目前的创业者现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创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业服务业,给予办公场所租金、税收减免及其它经营成本方面的政策优惠和补贴,引导创业服务企业对创业者提供较低成本的服务,帮助创业者摆脱“势单力薄”“单打独斗”的状态。
教育改革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局面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多位政协委员认为,新一轮创新创业关键靠人。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是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一是重视吸引国际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平台,调整政策,加强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国际智力资源的引进。二是高度重视国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北京应率先探索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机制,改革传统教育的专业模式、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标准,建立更贴近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体制。
“共建模式”让开放共享成为常态
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员会主任赵兰香指出目前的资源问题,在北京拥有的各类科技资源中,国家部属科技资源占绝对优势。这种资源结构,决定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要采取北京与国家的“共建模式”,通过中央和北京的共同努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当前正值科技体制深化改革期,科技资源格局正在通过国家大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等举措进行新的调整,建议中央从战略布局上要有所考虑,把卓越的创新之源留在北京,使北京成为国家未来持续发展靠得住的科技创新中心。
同时,建议北京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资助与北京城市发展急需的主题研发活动,让世界各地专家的智慧流入北京。
莫让“户口、上学”难题成“拦路虎”
有效保持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是一座科学中心城市的常青之路。赵兰香委员介绍各地方吸引人才的措施:“‘绿卡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开展人才竞争的重要制度;伦敦也启动了以吸引人才为目的的‘企业家签证’;上海面向各类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日趋宽松,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投企业人才及其团队、获得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其团队等直接予以户籍引进。“
建议有针对性地增加部分公租房房源,作为吸引人才的举措,并在配租对象政策方面开个口子,对用于人才吸引性的公租房,不要将北京户口作为硬条件。在北京,只要有房子住、孩子有学上,就会吸引一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向北京聚集,让草根创业者在北京生根发芽。不要让“户口问题”“房子问题”隔断了创新人才在京发展之路。
“中关村”模式善推广
“中关村”是飘扬在中国创新创业潮头的一面旗帜,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建议在成果转化模式上有所创新,将现有的“个体式”“松散式”的成果转化行为,变为系统性的、通过政府组织起来的“整体输出”模式。苏州工业园区借鉴了新加坡模式,同样,中国很多地区也需要借鉴“中关村模式”。建议系统总结“中关村模式”的成功经验,将其向其它地区整体输出,并采取利税分成方式,共享发展红利。这种将适用的成果和配套管理服务向京外地区整体转化的模式,既可以更好地体现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又能够通过利益共享方式解决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做具有北京特色的高端产业
政协委员刘恒讲到,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一些限制性产业迁出北京是完全必要的,北京瞄准全国和世界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定位也是准确的,但是发展服务业并不意味着排斥高端制造业发展,尤其不能用金融等虚拟经济来完全替代实体经济的发展,否则整个社会将处于不稳定状态。近年来,北京市在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属于供给侧结构问题。我建议,“十三五”时期北京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精尖产业的投入,财政资金的使用也要朝这一方向倾斜。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北京在科研、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凝心聚力发展高端产业,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北京创造2025》。
京、港澳形成“双创生态”
政协委员、恒通资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施荣怀讲到,内地多家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科技与教育合力形成的“双创生态”,如:清华大学的学生创业支持平台,积聚了大量清华校友、企业家、清华产业体系的高管资源。他们有的走进教室讲课,有的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不仅提高了创业教育的实操性,而且自然融入了清华育人的理念和价值观。
施荣怀告诉千龙网记者,希望藉助港京会和京澳会的良好平台,组织优秀的港企、澳企以及港澳的高校,与北京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将三地的企业、资源、创业教育等融合为一体,探索校内“第一课堂”与校企“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双创生态”,从空间、专业机构、资金等角度促进三地科技与教育创新形成合力。
施荣怀表示,对我国高校教育与科技谋划合力而言,这种三地创新市场校企模式不仅有效补足资源短板,更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达到教书育人与鼓舞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效果。
点击进入:2016北京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