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权发布]北京市政协委员彭丽红:开设京津冀调频广播

2016-01-25 10:1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1月25日讯 经北京市政协授权,25日千龙网发布《彭丽红委员:关于开设京津冀调频广播的提案》

彭丽红委员:关于开设京津冀调频广播的提案

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全方位协同推进。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将率先取得突破,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产业、交通、环境等“硬件”建设层面,在文化传媒、旅游等“软件”层面亟待突破。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推动文化传媒产业协同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分析:

京津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相近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相连的燕赵文化资源 ,是京津冀传媒产业合作的基础条件。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分别为9.8万个、2.0 万个和 2.9 万个,从业人员为 94.5 万人、36.1 万人和48.5万人;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74.9亿元、503.4 亿元和 726.3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8.25%、3.90% 和2.73%。北京市文化单位涉及20多个行业,集中了我国 80%的影音制作机构和人才。天津市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传媒产业基地。河北省燕赵文化底蕴深厚,在传媒产业发展上具有雄厚的基础。

目前,三地都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来培育,其中传媒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京津冀三地传媒合作机制逐渐形成。2014年9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新闻出版局、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与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协同创新”战略框架协议》,随后,三地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了《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协同发展项目合作推进协议》,首批发布产业园区(基地)建设项目、有线电视互联互通项目、网络广播电视台协同发展项目、京津冀电影院线合作项目、人才交流培养项目等6个项目。在媒体合作层面,三地主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建立了横向的联动报道机制,同步推出专版、特别报道等。以广播为例,2015年两会期间,三地新闻广播同时制作以“对话京津冀”为主题的直播新闻访谈节目,深入探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焦点问题。

但是,目前京津冀主流媒体之间的传媒合作多见于报道合作层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京津冀区域内还缺少在资本、人才、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联系密切的传媒合作案例;传媒之间的合作多为一次性或短期的,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巨大的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新京报、腾讯于2014年12月28日强强联合推出的京津冀区域门户——大燕网,是京津冀区域内传媒深度融合的探索,旨在打造“京津冀城市生活第一平台”。借鉴大燕网及其它经济板块、城市圈、城市带传媒合作经验,特提议由市属北京电台牵头,联合三地广播媒体设立京津冀调频广播,覆盖三地。

建议:

(一)国家和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为传媒产业的区域合作奠定基础。国家广电总局于 2001年就发布了《关于广播影视集团实行多媒体兼营和跨地区经营的实施细则》,其中明确指出,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广电集团及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跨地区经营。2004年 2月,广电总局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 鼓励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整合广播和电视经营性资源,推进广播电视经营性资源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2004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第37号令第二十三条再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跨地区合办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总局相继颁布的这些文件其实进一步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集团的目标,为中国广电业“大整合”奠定了理论依据,注入了政策活力,也为打造跨地域传媒合作平台指明了方向。

(二)京津冀三地广播市场地缘相近,文化趋同,可以尝试统一运营。目前,北京电台、天津电台、河北电台分别拥有10套、10套、9套频率,再加上河北省内的市台,广播频率多达约50套,均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根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SM)研究,得益于长期的政治文化熏染以及电台行业的成熟发展,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一直是广播重度收听区域,从广播在全国各地域的到达率来看,2013年,京津冀地区以26%的比例位列首位。高学历、高收入听众比例增高,互联网收听初具规模,也是京津冀三地广播市场的共同特点。目前,北京电台是全国广播业的“龙头”,天津电台与河北电台分别名列全国广播综合实力榜前五与前十,如果强强联合推出统一的京津冀调频广播,将有助于深化京津冀区域的传媒合作,实现资源、广告、人才等的深度共享,为以后的京津冀主流媒体合作提供范例。

(三)其它经济板块、城市圈、城市带提供了传媒区域合作的范例。在《泛珠三角区域框架协议》签署后不久 ,2005年初,广东电台与广西梧州电台达成合作,在注入资金的同时,派人参与广西梧州电台的具体经营,这是国内广播界第一份跨省区合作协议。业内人士评价,短短一年时间,梧州电台像变魔术一样把听众拉回收音机旁。在“长三角”区域,2006年, 杭州西湖之声电台与杭州余杭区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发 FM 102.1 频率,打造“丽人广播”,在杭州城的众多电波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黑龙江电台与三亚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三亚广播电台“天涯之声”频率,2009年1月开播。广播媒体跨区域合作,带来的是资源的全面共享与整合。

(四)京津冀调频广播凸显京津冀区域合作特色,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广播受众市场来看,根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SM)研究,京津冀三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趋同,包括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高、金融理财消费显著、文化休闲支出高、崇尚名牌,高档消费品潜力大、高端IT数码产品消费力强。目前,中央电台已经在京津冀广播市场试水。2012年6月26日,作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京津冀北段)FM99.6开播,为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乘客提供实时路况、天气、资讯、娱乐等信息服务。 京津冀调频广播将定位京津冀三地文化、生活与服务,与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京津冀北段)实现 “差异化”。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为广播联合发展创造难得机遇。全球一体化方兴未艾,国内“行政区划经济”正被打破,“经济圈”正成为热门话题, 如泛珠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环渤海湾经济圈以及大武汉都市圈、中原都市圈等,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必然趋势,它的背后是品牌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的大整合。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大融合必然带来信息的一体化需求,这为媒体发展的大联合和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携起手来,跨区域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促进京津冀广播联合发展,做优做强。

责任编辑:王丹(QJ001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