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霾缘何亟需填补人群健康风险管控空白?

2016-01-25 09:2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针对雾霾,欧美国家经过近50年的PM2.5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近10年来陆续建立了基于健康风险管理的大气PM2.5环境质量体系标准,进而对欧美国家治理雾霾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属空白。

为此,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专家们经过研究提出,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目标应该基于健康风险管理,首先确保PM2.5等主要污染源排放量的最小化和控制途径的最优化;其次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坚持常态治理和应急治理相结合,实现大气污染的标本兼治;同样重要和急迫的是,要建立以保护人体健康的空气质量标准为目标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真正实现空气质量的长效改善。

雾霾备受瞩目

“80后”小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不但才华横溢,而且拥有一副金嗓子。后来,她顺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大学毕业后,小金又远赴澳大利亚悉尼某大学留学。2015年秋天,小金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刚开始准备找工作,却遇上了北京采暖季的雾霾天气。

“北京一旦爆发雾霾天气时,在户外呼吸的时候,我感觉这空气真的有点呛嗓子。”小金告诉千龙网记者,雾霾天气让她倍感惶恐。

不过,更多的北京人对雾霾有着截然不同的理性。“海龟”黄薇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2003年,黄薇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环境卫生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她在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任职,主管“亚洲地区大气污染人体健康影响”研究。2007年,黄薇全家都回到了北京。回国8年,在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黄薇完成了一系列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和风险评估研究,2013年应邀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大气污染人类致癌风险评估工作中唯一的中国专家。

“我儿子2007年跟我回国时,他才3岁。”1月22日上午,现任北京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薇在接受千龙网记者独家采访时回忆说,她在1994年去美国留学,一直在波士顿地区生活、学习、工作了14年,直到2007年,她才从美国回到北京。虽然北京在采暖季出现过因为雾霾而引发儿童急性呼吸道病例,但是,她的儿子和她在回国这8年多时间里,并未因为北京空气中的雾霾问题,引发过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黄薇解释说,这可能和他们全家经常锻炼身体有关。她的儿子每个周末要在游泳教练的指导下练习两次游泳,如今11岁的儿子每次能够完成约6000米的训练量。除此之外,她的儿子还参加了学校京剧武生训练,每周3次的艺术培训体力消耗很大,因而这也是一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

标准差异背后

目前,北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面临着大幅削减存量和坚决压缩增量的双重挑战,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为特征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证,PM2.5和O3是重要的健康危害污染物,区域性PM2.5和O3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危险因素。

黄薇告诉千龙网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较为宽松的标准是大气中年平均每立方米的PM2.5含量为35微克,而最高标准为10微克每立方米年平均PM2.5的浓度。目前,我国采用最宽松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来制定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早在1955年,美国就首先制定了“空气清洁法”。1963年,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法》;1970年,美国建立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定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CO、NO2、SO2、O3、PM和Pb这6种。基于几项流行病学队列调查,2004年,美国进一步收紧大气PM2.5的24小时标准为15微克每立方米。经过进一步严格评估,2013年,美国将大气PM2.5年均浓度标准由15微克每立方米再一次收紧为12微克每立方米。对此,黄薇强调解释说,美国基于对PM2.5长期暴露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后发现,美国人的体质特征在大气PM2.5浓度等于或者小于12微克每立方米时,一般都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而PM2.5浓度对中国人的身体健康能造成危害的安全阈值究竟是多少?我国PM2.5浓度降到目前国家标准的35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是不是就安全了?”黄薇向千龙网记者表示,社会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人群健康更要保护。而由于我国对PM2.5浓度监测研究起步晚,又缺乏PM2.5长期暴露健康风险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因此,我国基于健康风险管理的大气PM2.5环境质量体系标准尚缺乏我国人群健康保护依据。

虽然我国缺乏PM2.5长期暴露的流行病学队列调查,但是,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急性暴露的时间序列研究,陆续公布了主要空气污染物PM10、PM2.5、SO2、NO2、O3、CO的急性暴露与居民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增加存在显著关联。

“而对比国外文献结果,我国居民对空气颗粒物健康危害的敏感度要小于美国及西欧国家。”黄薇认为,这可能与人口的易感性和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等有重要关系。

长效改善需建大气环境监管体系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以PM2.5长期暴露健康效应为研究目标的队列调查,相关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研究结果尚无法为我国PM2.5环境质量浓度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依据。为此,北京市政协委员方炎等人提出,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目标应该基于健康风险管理。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雾霾天气应对转向PM2.5和O3协同防控。”方炎委员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建议,近年来严重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原因,除气象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以PM2.5和O3为代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水平居高不下。北京要加强针对性研究,揭示北京地区PM2.5和O3的成因及来源,识别影响PM2.5和O3变化的主要因素,确定高效的防控途径,是北京市空气质量长效改善的科学核心。

黄薇也向千龙网记者解释说,平常发生雾霾天气时,PM2.5浓度升高能让人感觉到对健康的损害,而O3水平升高也就是臭氧所导致呼吸道系统损伤,又是人体所感觉不到的。所有这些污染如果没有连续多年的多点位系统监测数据,研究人员是做不出污染特征谱的。

“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交通运输规模将持续增大,人口密集的京津冀地区运输活动污染物排放预计持续增加。北京地区应着重减少移动源污染,强化降低机动车排放、油品质量改善、道路合理规划建设的综合治理,实现多种主要污染物协同减排,降低末端治理成本,提高减排效率,实现交通运输向绿色和低碳方向发展,这是有效降低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重要措施。

方炎委员认为,北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末端排放控制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目前京津冀地区依然存在大量生产方式粗放、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政府应促进统筹协调和管理,强化环境保护要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作用、加快清洁技术、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实现重污染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和农业产业向绿色、循环和低碳的方向发展。

“由于大气污染问题已经跨越了省市的边界,京津冀地区以城市为单元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需要尽快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技术和管理体系。”方炎委员表示,同时基于健康风险控制,尽快实现大气污染治理从排放总量控制过渡到降低健康风险、健康首要污染物优先控制的环境管理新阶段。(文/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点击进入:2016北京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柳杰(QJ0003)  作者:于振华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