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中的坚守:志愿者和老兵温暖您的回家路

2016-02-03 15:1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他们温暖着你的回家路

   

志愿者马成朋:

“一个眼神,就知道他需要帮助”

40岁的马成朋是北京青檬志愿者联盟的一名志愿者。今年是他在北京西站进行志愿服务的第二个春节了。在这个以大学生为“主力”的志愿者团队中,皮肤黝黑、两颊红彤彤的马成朋显得很另类。可在满嘴京腔的志愿者中,他又很“特殊”:作为一个外地人,他更能明白,车站里需要帮助的人们那种急切,却又不敢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感觉。马成朋说,无论哪个志愿者,只要走到了岗位上,都是怀着一份热心,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志愿者,都曾经经历过迷失在一个火车站,或是迷失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只要看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们是不是需要帮助。”

没有感同身受就不会理解这份无助

“去取票的,坐两个电梯然后拐弯。”他穿着志愿者统一的蓝马甲,在北京西站地下的地铁出口处指挥着人潮,不仅嘴不停,还不停地转着身。一个挑着行李、个子不高的男子,与马成朋眼神相撞,他马上走过去,“您要去哪?”

这就是他说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马成朋的家在安徽芜湖的一个小村庄。初中毕业后他在家种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踏上了打工的旅程。2003年7月,接到北京的叔叔的“邀约”,马成朋来到北京谋生活。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首都,也是他第一次见识到如此大规模的火车站。来之前,他与叔叔约好了在北京西站的出站口见面。

但在出站口,他和妻子、堂弟都傻了眼,偌大的火车站,出站口岂止一处?他们在车站里徘徊了整整40分钟,却找不到来接站的叔叔。其间,有人上来向他们推荐旅馆,甚至“好心好意”地问他们要去哪里,可是,“我们不敢相信他们啊。”直到出站的人群散去,他们才终于找到了叔叔。

“我不知北京西站当时有没有志愿者,也不知道该向谁去问路。很多外地人第一次来到北京,都是这个样子。”当时手机已经不是稀罕物,但对于打工者来说,还是个奢侈品。因此,如果见不到人,很难联系上对方。

不久后,马成朋找到了新的工作,做服装的销售员。有了稳定的收入,他会把父母、孩子接来北京住一段时间。正是因为有过在火车站“迷失”的经历,他和家人相约接站,“最好都能在站台上见面。只要记住车厢号就行。”

然而,这只是他这个有经验的人的好办法,沿途走出北京西站,仍然看见无数扛着行李的人,茫然地走来走去,那眼神,就跟几年前的自己一模一样。那些人还是不敢去打听,还是有很多人围着他们,推荐旅馆、出租车。站外也是一样,车站前,有人在打听,明明找对了车站,为什么见不到亲人?“亲人在马路对面呢。在我们老家县城里,马路对面两个车站,隔不了几米远;但北京的道路太宽了,北京西站前的车站有些还要过天桥。”

回报北京他成了一名志愿者

在北京的这些年,马成朋得到了很多北京人的帮助,房东对他很好,身边的朋友对他很好,他也用另一种方式回报了北京——做志愿者。他曾经带着孩子,去看望过聋哑人和脑瘫病人,还到养老院看望过老人们。直到2014年他再次到北京西站送人,见到了有组织的志愿者,笑着为身边的人抬起轮椅、搬起行李,于是,马成朋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2015年春节,马成朋的家人来到北京,他自己不用回家,便在车站守候了整个春节。很多人觉得,做志愿者,只要有一腔热情就行。马成朋也一度认为,成了志愿者,就能帮助更多的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面对自己的热情,经常遇到的是乘客的提防和疑惑。马成朋说,这不怪对北京不熟悉的外地人,因为他曾经听说过,有的人为了推荐旅馆、推荐出租车,也身穿类似志愿者的制服。在摸索中,他逐渐学着去掌握一个“度”。

于是,超越语言与感观判断之外的,那种眼神交流,成了马成朋最好用、最诚实的解决方法。他不停地观察着身边来往旅客,哪个人站在原地几秒钟没有移动了,哪个人看到出站口路牌的时候皱了一下眉……“热情只有发挥得恰到好处,才是最大的帮助。”

老兵杨中祯:

北京站听了12次新年钟声

在春运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对家的思念,埋进旅客匆匆的脚步里。这群人就是保障春运顺利进行的首都武警。杨中祯,武警北京总队一支队三中队的一名老兵。今年是他值守春运的第12个年头,也是他当兵生涯的最后一年。

坚守北京站十二载

12年前,作为全村进京当兵的唯一一人,杨中祯轰动全村。“来当兵之前我在外地打过工,和村里的哥们儿到工地上给人家盖房子,那时候每天早上在路边小摊上买个火烧,扛着铁锹就去工地了,一待就是一天,就这样干了半年多。”杨中祯说,一直这样干下去也不是办法。2004年冬,他决定参军。

杨中祯没想到,到了部队后,北京火车站成了他军旅生涯的重要一环。站台里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列车从绿皮车换成高铁,乘客享受的服务越来越周到,唯一没变的,就是杨中祯身上的绿军装和身后的候车楼。

一年四季,春去秋来,北京火车站里总能看到他们雄姿英发的身影。杨中祯和战友们做的,不仅仅是维持秩序,他们还成了车站“引导员”,几乎每一辆车次他们都知道,通向哪儿?什么时间出发?在这里待得时间久了,站楼上的钟声是杨中祯最熟悉的声音。

北京火车站每年春运期间发送的旅客人数都达到400多万人次,杨中祯每天除去洗漱、吃饭、上下哨,休息时间不足6个小时,而且要连续工作40天。12年来,这样的坚守加起来近500个日夜。

曾跳下轨道救孩子

有一次,杨中祯在站前广场执勤,突然发现有三个外国人慌慌张张向他跑来,当时他以为发生了什么情况,就拦下了他们,一时间围过来好多人。其中一名老外说了一长串外语,一下子把杨中祯给问住了。

“当时他们看着特别着急,说的那些外语我也听不懂,情况不清楚根本没办法处置,我和三个老外就在那僵着,那时候我觉得真丢人,根本不知道要说什么,周围的旅客都看着我,幸亏过来一个学生,和老外交流了一下告诉我原来他们是车票丢了。”杨中祯说,事后他被这件事触动了,他决定买英语教材,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靠着部队里高学历战友的帮助,开起了“警营英语大课堂”。别说还真管用,很多小战士因此受益。

2009年12月25日,是当年老兵退伍的日子。由于前几年在部队优异表现,杨中祯再次被连队留下。那天一大早,他来到站台送别战友,这时,突然从不远处传来哭喊声,他和几个战友循声跑过去,发现有个小男孩掉下铁轨,而一辆列车正缓缓驶来!

来不及犹豫,杨中祯直接跳了下去,一把将孩子推开,他的身体却被压在火车底下。幸运的是,由于这辆火车不是过站车,进站时的车速已经十分缓慢,车下缝隙较大,杨中祯没有受伤。

守好最后一年春运

和杨中祯一样在北京站执勤的,还有他的战友们。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每天除了站岗值守外,还要为人指路、帮老人搬运行李,甚至制止打架斗殴。一天下来,杨中祯累得口干舌燥。但这时工作还未结束,部队的日常生活和秩序还需要他来管理。

杨中祯已经30岁,也是他服役的最后一个年头。

“就算是最后一个年头,我也会像往常一样,守好每一秒。”杨中祯说,今年春节他还是会在车站里过,他打算着在除夕夜自己执勤,好让其他年龄小的战友都给家里打打电话,给父母拜个年,“这是一名老兵应该做的。”(本期策划 刘琳)

 

责任编辑:扆妍妍(QN0020)  作者:张硕 张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