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开放社区:小区开放是相对的 不是“大马路”

2016-02-23 14:4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范博韬董振杰)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涉及小区开放的内容引发热议。

记者探访通州天赐良园和海淀定慧西里两个封闭小区发现,居民只能从仅有的几个出入口通行,上主干道要绕不少冤枉路。

在开放社区道路的天通苑,居民开车在小区间穿行,有效避开了容易拥堵的立汤路。

但很多人担心小区开放后,治安、卫生等等涉及业主权益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对于开放社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介绍,开放并不是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打造窄马路、小街区改善目前间隔过大的城市路网。

探访封闭小区

通州天赐良园开车上朝阳北路要多走冤枉路

“要是小区没围墙,我出门就更方便了。”市民张先生说,他住的通州天赐良园小区,大部分居民楼位于物资学院路的东侧,他每天上班走朝阳北路更方便。但小区只有西门让车辆通行,张先生上班只能经物资学院路,再拐上朝阳北路,“多开几百米不说,还要排队等着拐弯。”

张先生说,小区还有一部分居民楼在物资学院路西侧。“那边的居民要上朝阳北路,得先从东面出门右拐,然后调头,走得更远。”张先生说,如果小区没有围墙,居民就可以直接从小区南面上朝阳北路,省得绕冤枉路。

海淀定慧西里出门拐三个弯才能上西四环

同样认为拆掉围墙能方便通行的还有海淀区定慧西里的部分居民。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小区共有四个出入口,其中三个朝东开的门位于西翠路边,另一个朝北开的门在阜成路的辅路边,小区西侧没有出入口。

“我们西边紧挨着四环,但有围墙挡着,不能直接过去。”居民宋女士说。记者探访发现,从小区东侧最靠南的出口到西四环,需要绕行约850米。小区北侧出口紧邻的阜成路辅路是由西向东行驶的单行线,要连续右转三次才能上西四环。

记者注意到,工作日的早晚高峰,西翠路和定慧寺路都会出现拥堵。此外,小区内有定慧里小学,附近接送孩子的家长们也希望小区的西墙能够打通。

探访开放小区

天通苑日均8000辆车穿行小区避堵

天通苑作为一个大型社区,按照规划属于半开放小区,很多社会道路与小区道路互联互通,允许车辆刷卡穿行。天通苑秩序维护队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每天在天通苑各个小区间穿行的车辆约7000到8000辆,

“我怕堵车,一般不走立汤路,都是穿行小区。”家住北七家西一区的艾小姐说,在四惠上班的她每天穿越天通苑北区、中苑、老区后直接向南通过北苑路的北延桥进入朝阳区,这让她成功避开拥堵的立汤路和立水桥。

但记者探访发现,对于立汤路西侧的西一区、西二区、西三区的车辆来说,向南进城跨清河的陈家营东路桥和陈家营南街桥建好数年都不通,车辆穿越小区最终还得回到立汤路。立汤路以外的周边道路狭窄,设施并不完善,发生拥堵后,排队车辆经常一直延伸到小区内,拥堵情况甚至超过立汤路。

居民回应

担心拆除围墙带来治安问题

“兼顾道路通畅和社区安全很不容易!”天通苑秩序维护队工作人员称,维护队经常派出二三十名保安员到各小区内疏导车辆,这对于一些小型小区来说难以实现,封闭小区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

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天通苑本身车辆较多,穿行车辆早晚高峰各持续90分钟,小区车辆较多,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多,安全难以保证,一些素质较低的司机乱按喇叭又加重了周边的噪音污染,也经常引起小区居民不满。

在定慧西里,与宋女士那样赞同开放的居民不同,退休在家的万先生就极力赞同封闭。他告诉记者,由于定慧里小学的缘故,开学后每天来接送孩子的车辆特别多,尤其是早上7时到8时之间,小区内原本只有十几米宽的路愣是挤出了两条车道,拥堵是家常便饭。遇到性急的,鸣笛、争吵也时常能见到。“一大早,吵吵嚷嚷弄得心情烦躁。”在下班时间,一些接孩子放学的车辆还会占用业主车位,也造成了小区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对于尚未开放的小区,居民们也存在担忧,“安全怎么办?”家住通州天赐良园小区的市民王先生说,他的家里有孩子,要是小区没有围墙的话,车流量肯定要增加,家人和孩子在小区内活动时的安全是他最担心的问题。

此外,小区的围墙一旦拆除或增加出入口,王先生担心现有的门卫将形同虚设。“任何人都能进来,那么贴在墙上的小广告是不是会越来越多?”

专家分析

开放社区是为改善城市路网

对于开放社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介绍,开放并不是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打造窄马路、小街区改善目前间隔过大的城市路网。

他介绍,封闭小区导致了道路之间的间隔过大,密度下降。北京的道路从面积上来说已经占比很大了。但由于单条路的路宽太大,因此同等面积下长度、条数就明显不足。而一条8车道的马路,整体利用率不及两条4车道的马路。而这也是北京出现拥堵的原因之一。

吕斌表示,我国从1949年建国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建设了众多的机关企业大院、学校大院、部队大院,并逐步形成了大院文化。这种文化延续到现在,商品房小区也被设计成封闭式的,这样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他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以及适当的引导得以解决。要尊重原有业主的意愿,协商共识才能推进小区开放。尤其是要变成主干道的小区道路,要先设计好补偿措施。

考虑承载和需求问题

从现有的小区规划建设来说,大部分小区内部的路网在设计时承载能力有限,宽度不过十几米甚至几米,没有考虑过让区域外机动车大量穿行的情况。“有些小区自己的车还会拥堵。”北京联合大学城市科学系叶盛东教授说,开放这样的小区只是把拥堵点从主干路搬到小区内而已,“因此在开放的同时要考虑到现有设施的承载能力。”

他还提到,一些小区在建设时着重于景观设计,几乎不考虑车辆穿行的问题,个别小区甚至没有在地面留出除消防通道以外的行车道。对于这样的小区,开放是否有意义、如何开放,都需要研究。

叶盛东认为新建小区在设计时与城市路网统一规划,打通微循环是正确的决定。但在现有小区的开放问题上,应该充分考虑居民和周边路网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说开放,就全都开放。”

开放后

可早晚高峰限时通行

他举例说,有些小区居民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周边路网也没有对“毛细血管”的需求,或者小区道路通行不便,开放后也不会对交通起到改善作用的地方。“盲目打开围墙,反而会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

叶盛东介绍,国外的街区管理,是以街道划分的“方格”为单位进行管理,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管理方式都是以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区或院落为单位进行的。如果开放,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

他认为现有小区的开放应该是相对的,不是像“大马路”一样可以随意进出,否则可能对小区业主的权利造成侵害。同时,现在小区通行的“堵门”式的安保管理方式、服务对象相对封闭的保洁、公共服务等运行方式也要适当的进行调整。

对于车辆可以采取早晚高峰限时开放,对进出小区的车辆进行登记,“可以发出入票,或是采用电子拍照技术。”

文/记者范博韬董振杰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作者:范博韬董振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