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北京地名“家底儿”能有啥好处? 第17期

2016-03-09 10:41   作者    编辑 张佳文(QN0040)

北京有不少地方重名,也有很多老地名消失了,还有一些新地名不伦不类……历时3年的北京地名普查开始了,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且可能您还不知道,地名普查跟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疏堵、教育都将依赖它呢!

地名普查都查啥?

本次地名普查由北京测绘院等单位实施,时间是2016年初至2018年6月,普查范围是北京市行政辖区,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2个门类,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

好处一:老地名得到保护

北京的地名,是历史在这座老城铭刻的印记,让一个个的老地名不再变成历史,是人们共同的心愿。能否通过普查挡住北京老地名“跑进历史”的步伐?对此,公众的期待很高。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有利于摸清北京地名文化遗产情况,制定地名文化发掘、保护策略。保护和弘扬北京地名文化,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好处二:新地名不与老地名重名

北京有不少重名的地方。如两个“八里庄”、“三里河”、“五路居”、“大栅栏”、“鼓楼大街”等等。

导致地名变更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城市建设、文化渗透、人口迁徙、市场主体的个体行为等,这种现象很常见。而在这个过程中,地名命名不规范,地名变更手续不合规,网络地名缺乏监管,会产生各种洋名、怪名、重名现象。

这次普查,将对有地无名的重要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

历史上的重名虽然已经不能取消,但可以通过普查建立数据库避免新的重名。

好处三:地名“家底儿”向公众开放

 

在一张牛街街道办事处的普查预填信息表中,千龙网政务频道小编看到,除了地理位置、名称、坐标外,还有历史沿革——“唐属幽州潘镇城子城之中,辽为南京东南部,金为中都内城以东,元属元大都南城,明属北京外城,清属外右四区。1952年,属宣武区……1960年4月,成立牛街人民公社。1962年2月,恢复牛街街道。2010年7月,属西城区。”

这不仅仅是查地名,更像是查家底儿、查“血缘”。未来,这些整理好的普查成果将通过各种途径向普通市民开放,供更多城市地理历史爱好者查询使用。

好处四:疏堵、学校布局都靠它

这一次地名普查由于同时采集了文史、地理、水域、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通过精准定位,犹如绘制了一幅包罗社会各方面的大数据巨图,未来将为北京智慧城市运行提供基础条件。比如更科学的教育布局、医疗资源部署、交通规划;再比如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甚至利用精确信息打造无障碍城市等等。

资料库:那些消失的北京地名

■ 东北旺、西北旺(原名西北望和东北望)

东北旺和西北旺这两个地名,据说都是从杨六郎那儿来的。东北旺和西北旺,最初叫东北望和西北望。当年宋辽开战,佘太君带领几个儿子在居庸关的金沙滩摆开战场。杨六郎跟辽兵大战,佘太君在百望山看儿子打仗。杨六郎一会儿打到东,一会儿打到西,打到唐家岭,佘太君看不着了。于是留下了几个地名,佘太君往东望的地方叫东北望,往西望的地方叫西北望。后来渐渐变成了东北旺和西北旺。

也有一种说法,西北旺和东北旺的地名形成于清朝初年。当地百姓因不满清朝统治,起名叫西北望和东北望,后来讹传成西北旺和东北旺。

■ 六郎庄(原名牛栏庄)

颐和园东门外的六郎庄,原名牛栏庄,因附会杨六郎的故事而改名六郎庄。

明朝时期,这里南有八条沟渠,西有十里西湖,地势平坦,水源充裕,是顶好的畜牧地,明代形成村落叫“牛栏庄”。清朝民间附会杨家将故事,改称今名。

据说,慈禧太后曾乘船由皇宫来颐和园,当驶过绣御舟漪,便问东岸的村庄什么名字。属羊的慈溪听说村名叫做“六郎庄”时,认为与“六狼”谐音,对自己不利,便下令改为吉祥庄。

不过,慈溪的蛮横之举并没有被当地居人所接受,私下里人们还是称之为“六郎庄”。

■ 观马胡同(原名官马圈)

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广渠门内大街南侧。原名官马圈,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此地为正蓝旗八旗兵饲养马匹的地方,据传当时有马圈二十余间,最多时有马近百匹。

满族是一个以骑射征战著称的民族,所以各旗营中均备有战马,俗称“官马”,并由专人饲养。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这里被称为“官马圈”,其附近的街巷被称为“官马圈胡同”,并延续200余年,至1965年改称“观马胡同”。

■ 马甸(原名马店)

“马甸”原称“马店”,意为“马匹交易之地”。据史料记载,从明成化年间开始,明朝官方在这里与来自蒙古的马贩子进行马匹交易。清朝,这个传统得以延续,康熙年间这里开始形成村落,因居民多从事马匹交易,俗称“马店”。民国以后,由于地势低洼,每年积水如甸,这里渐渐改称为“马甸”,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 亮马河(原名晾马河)

亮马河,原本是叫做晾马河,这个名字背后有两个故事。相传,早年间来京客商的马车队在进城之前,都要在这里给马匹洗尘,洗完后还要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柳树上,等马身上的水晾干后再进城,以图吉利。因此,这条河被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还有一个传说,历史上的亮马河一带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明永乐年间皇家的御马苑就设在这里,于是将临近的河流称为牧马河。每次皇家使用前,马匹都要在这里清洗和晾晒干净,所以此河被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 观音院过街楼

过街楼曾是北京寺庙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老宣武的观音院曾被一条胡同一分为二,东西两院之间通过过街楼相接,楼下有一个供车马通行的门洞。据说,观音院过街楼两面都刻着字,南面镌刻有“觉岸 ”二字,北面有“金绳”二字。早年这里是通往京师第一监狱的必经之地,押运犯人的时候,“金绳”迎面而来,意味法律的准绳不可动摇,而犯人刑满释放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则是“觉岸”,意思为重新觉悟﹑回头是岸。

观音院过街楼曾是老北京唯一残存的过街楼实物,一直被保留到了上世纪末。1998年修建菜市口大街时,它成了北京市区内最后一个被拆除的过街楼。

■ 熊猫环岛

严格地说,熊猫环岛应该算不上特老的地名。这个曾经位于北辰路与北土城路交会处的环岛是北京快速发展的产物,也终因发展太快而被淘汰。1990年,熊猫盼盼被选为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四川省专门赶制了一座汉白玉熊猫雕塑送给北京。雕塑被安放在当时的亚运村村口,虽然一直没有官方命名,但熊猫环岛的名称早已被约定俗成并广为流传。

后来,为了给地铁10号线和奥运支线让路,熊猫雕塑被迫“搬家”,熊猫环岛的称呼也由此逐渐消失。

(综合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国家地名普查网)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