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大叔”的田园梦 传奇故事曾刷爆朋友圈

2016-04-06 15:3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位“中国大叔”的田园梦

 

一期实验室内景。

实验室二期建成后同样引发关注。

54岁的牛健自称“中国大叔”。去年,他用6个集装箱建起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的故事刷爆朋友圈,凡是有他的内容的文章,阅读量都是以“10万+”计算。“人人都有一个桃花源的梦想,只不过,我把它实现了。”牛健这样解释自己的“爆红”。可持续生活实验室一期的光环渐褪,但这位“中国大叔”也没“消停”下来,他把二期项目定义为一个居民训练营,目的是帮助人们转变生活方式,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自由生活”。而究竟什么样才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牛健看来,“共享社区”是最好的答案。

实验

集装箱建成的“桃花源”

相信很多人至今都对“生菜屋一期”工程留下深刻印象。

2014年,牛健用6个集装箱在顺义建成了“都市桃花源”。这是一个可持续生活的实验室,包含住宅区、办公区、厨卫,以及屋顶太阳能、风能展示和立体种植等多个功能区。很快,关于这个“桃花源”的文章,就在朋友圈中传开。亲自制作家具、亲手培植蔬菜和鲜花、厨卫垃圾可以进行沼气化处理、污水也可以通过综合生态循环进行再利用……牛健一家过起的这种都市农夫式的生活,成了许多城市人羡慕的对象。

不过,以单户为实验,这只是牛健可持续生活“共享社区五年规划”的第一步。“那么多人讲绿色生活、可持续生活,但是,光讲道理是没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会让人们理解。一期引发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但这也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

不过,由于程序上的一些瑕疵,承载着都市田园梦的一期集装箱,最后不得不面临着搬迁。去年5月,牛健将这些集装箱拉到北京国际露营公园,正式开启二期实验计划——由单户实验扩展为3户家庭,组成小型实验社区,目的是找到未来进一步标准化复制的方法。而所有做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五年规划的终极目标:在未来推广200户的可持续社区模式。

行动

改变生活方式自绿化始

这位充满理想的“中国大叔”并非痴人说梦,这些年他一直关注着社区生活,一个什么样的社区才是好的、健康的,他有自己的看法。

牛健1962年出生于青岛,打小就喜欢花花草草。改革开放后,在纺织厂做工人的他通过杂志了解到一些国外的民居,“别人家”阳台上的景色让他至今念念不忘。他希望,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人也能拥有这样的绿色生活。

此后,牛健一直在为中国人的阳台花园梦做着努力。37岁时,他从工厂辞职,开始围绕花园主题创业。2001年,他来到了北京。在北京的这么多年,牛健所从事的只有一项工作——如何在更大程度上享受更加生态和绿色的生活。“我曾经坐着300路公交车沿着三环跑了一圈,发现在北京,平均每10公里才能看到一个像样的绿色阳台。”这也更加让他觉得,他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2005年时,牛健借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场地搞阳台花园研究,以阳台、屋顶绿化为主题,开发出了一整套实用的生态技术。2008年,他还专门从事迎奥运阳台绿化工程,研究自动养护阳台花园的绿化技术。

随着对园艺绿化的研究,牛健发现自动化技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病了,地球超载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于物质,我们要得太多了,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梦想

建立可持续的共享社区

于是,六年前,他踏入公益圈,创办了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的创办人,他把目光放在了改变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上。

在牛健看来,从工业化时代延续至今的人类生活方式,是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的源头,环保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人们‘择邻而居’,工业时代开始后,人们转而寻求‘择物而居’。”牛健说,人们开始按户分居时,身边的人都成了陌生人,房子被建造得越来越大以满足个人需求,因为城市功能区分散,上班的时候人们离不开汽车……这些问题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闲置的空间、物体,都是一种浪费——在我们的社区,厨房可以共享,汽车可以共享,这就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牛健说,目前他正在推进演练新生活方式的训练营计划。在这里,人们将学习协作生活的技能,比如协作吃饭、处理垃圾、种花种菜、物品交换、集体采购等,以减少资源浪费。如果运营良好,5年后的三期项目,他将和政府、商业、社会资源多方合作,尝试建立共享社区。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