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鼻气味困扰胡同居民4年 疑点重重难找证据

2016-04-06 15:4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敲开店门 里面疑点重重

4月2日,本报报道了新街口南大街前公用胡同总有刺鼻气味一事,引发读者关注,相关部门对此很重视。今天凌晨4点,北京晚报记者与西城区环保局执法人员在前公用胡同集合,追查困扰居民4年的不明刺鼻气味的来源。夜深人静,胡同里的气味刺鼻,但遗憾的是,整个执法过程困难重重。

穿睡衣女士 教执法人员拍门

凌晨4点,记者再次来到新街口南大街前公用胡同东口,此时西城区环保局的执法人员已经赶到,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也带来了相关的检测设备。记者感觉,今天凌晨这股刺鼻的味道,比上次来时还要浓一些,类似502黏合剂挥发出来的味道。

胡同北侧的几家店铺门前,刺鼻的气味非常集中,执法人员上前轻扣卷帘门,但尝试了多次,屋内均没有人应答。“屋里可能没有人”。这是大家的猜测。

“不是没人,是你们敲门太温柔了!”尽管还是凌晨,但胡同里的居民已“如约”被呛醒,一位穿着睡衣戴着口罩的女士赶了过来,教执法人员如何敲门。只见她先倒退几步,然后高举双手冲向卷帘门,整个人都几乎拍在了门上。铁门震得山响,反复拍了四五次后,屋内才有人应答。

执法人员对北京晚报记者说,各部门的执法权限不同,很多执法部门即便敲开门,对方不愿配合调查,执法人员也没有办法。正如记者在上篇报道中提到的,即便是民警在现场,对于一间不涉及刑事案件的民房,也只能轻扣房门。

疑点重重 找不到证据

在居民的帮助下,总算有一家店铺允许执法人员进去查看。记者在店内看到,除了经商的店面外,后面还有几间小屋。在屋里,执法人员看到了烧杯、打磨装置等物品,但与刺鼻气体的来源没太大关系。店内值班人员称,他们不知道气味的来源。

但记者很快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房间顶部,有多个排风装置,一根根管道直通室外,店内值班人员并未详细介绍这种设置的用意,只说这些管道已经不用了。

就在所有执法人员准备撤离该店时,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那是冷却水……”店员只说了半句话。记者所质疑的,是卫生间水池子下的一个白色水桶,里头满满一桶水,水里的几根蓝色皮管,连接到旁边一个方形的机器上。经记者再三追问,店员说,那个机器是熔料的装置,把金属熔化塑形用的,已经多年不用了。当记者又追问,一个多年不用的装置,为何要随时给它预备一桶水时,店员转移了话题,“熔料是没有气味的。”

当然,这个凌晨让记者“疑神疑鬼”的问题还有很多,卫生间一个里外落满土灰却插着电的吹风机,店员说是平时洗头吹头发用的;一个原本被居民堵住的排风口,又被人悄悄打开了;这家店铺斜对面的一家店也关着门,里面却发出了“隆隆”响声。但这些线索均不足以还原真相,毕竟有那么多扇令居民生疑的卷帘门敲不开。

敲开店门难 执法更难

据西城区环保局环境保护监察二队刘凤清队长介绍,对周边首饰店排放不明气体及废液的举报,从2013年就有,2015年比较集中。仅从去年年初至今,西城区环保局就接报109次。接到举报后,他们都会到现场检查、核实,其中也包括不下10次的夜查,但一直没有发现使用强酸加工首饰的情况。目前胡同周边共有92家首饰店,其中临街的有12家。在所有首饰店中,只有6家的营业范围允许加工首饰,但范畴仅仅是打磨、镶嵌。

“白天查看不到,夜里查不开门。”刘凤清提到执法的难处时还说,假如查出这些店铺存在不当行为,在处罚上也有难界定的地方,比如《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对于这些小店铺的极小规模排放问题很难衡量,目前来看唯一适用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也仅有经济处罚的条款,居民们提到的腾退、关停则要另当别论。

除了执法难,处罚难,记者还发现,就连气体的取样也存在很多困难。由于气体取样无法接近正在排气的管道,更无法触及发出气味的物质原材料,只能在胡同这样相对开放的区域进行,这样的气体样本可能很难检测出确切的结果。另外,在判断气体是否存在问题时,主要依据是多项环保指标,如果这类气体在指标之外,相关法规也很难有约束力。

记者手记

干呕感持续几小时

今晨,记者与执法人员道别。闻了几个小时的不明气体,天亮时大家都开始有不同程度的痰嗽。

发稿时,记者已经离开现场几个小时,但一股干呕的不适感仍如影随形。

胡同里的居民说得很实在,到底是什么气味,是否能查出来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能早日清除这些气味,让大家不再戴着口罩睡觉。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无论是环保部门,还是媒体,他们都选择了坚持。“今天下午3点,我们的调查将会继续。”执法人员说。

责任编辑:包萌(QN0017)  作者:景一鸣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