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破解小升初压力,市教委将通过资源分配杠杆、考试内容杠杆和招生方式杠杆齐齐发力。2019年本市将实现每所一般公办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基本均等,今年通过就近入学的新初一学生三年后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将超过50%。其中,2015年统招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超过50%的初中校三年后不再投放优质高中指标分配名额,低于50%的初中校采用定向分配到校的方式补足名额。比如说,如果一所一般初中校在2015年通过统招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只有10%,那么2019年中招时新增优质高中投向该校的名额分配比例还将增加40%,一共达到50%。由于补充部分的名额将通过计划扩大的增量来解决。因此,通过统招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2019年参加分配到校名额招生的学生,均须参加当年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同时满足“中考成绩达到500分”且“在同一学校具有连续三年学籍”等要求,这样一来就可以堵住想通过中间转学等途径增加获取优质高中入学机会的通道。
此种招生方式采用“校内选拔”,按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录取成绩满分仍以580分计,由中考文化课成绩、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体育成绩组成,其中中考文化课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满分540分,按7:3比例计入,体育满分40分。对于这部分学生,将更加注重初中三年的综合表现。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区域优质初中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赋予一般初中校优质“初升高”机会,直接影响今年“小升初”甚至“幼升小”家长的观念和对就近一般初中校的认同,让就近登记入学学生明确看到三年后升入各所优质高中的机会,由被动派位变成主动选择,从而让就近入学成为常态,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难题。
据了解,2019年中考,对一般初中校的学生,除了校内选拔以外,还可以参加全区统考;对优质初中校的学生,三年后中考优质高中就读机会同样不减,将通过全区统考获得。“整体上要保证一般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大幅增加,优质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不减。”市教委负责人表示。
每年“小升初”乃至“幼升小”时,总有一些家长绞尽脑汁想给孩子“择校”。专家表示,“择校”就是为了让孩子未来拥有较好的升学机会。现在,本市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指标到校、校内排队、校额基本均等等系列政策措施,为今年每一位“小升初”乃至“幼升小”的家长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此外,小学毕业生家长可在网上提前看到就近初中三年后入学优质高中的机会。昨日起,“北京市一般公办初中进入优质高中机会查询系统”开始开放。学生和家长可使用学生的教育ID号和姓名进行验证登录平台。进入平台后,在检索栏中输入一般公办学校名称关键字检索,可以浏览该初中进入优质高中机会的相关信息。
初二学生通过“1+3”培养试验可直升优质高中
对于今年正在就读初二的学生来说,今年新推的“1+3”培养试验将是一大利好。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从2016年起,城六区一般初中校就近入学的学生,将会在初二学年结束后,得到优质高中校为他们准备的定量名额分配学位数,通过面试后便可进入优质高中连续完成初三至高中共四年的学习。这项改革面向城六区所有一般初中内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在同一学校具有连续两年学籍的初二学生,被称为“1+3”培养试验。
从公布的首批“1+3”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及今年招生计划中可以看到,今年“1+3”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规模并不大,参与试验的学校分为两类。一是市级统筹类学校,其中涉及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北大附中(惠新东街校区)、首师大附中(首师大二附中校区)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工美附中、徐悲鸿中学6所优质高中新校区和部分市级统筹二、三学校,面向城六区一般公办初中校,计划招生1180个,每区计划分配到校,校额基本均等。二是城六区部分区级的、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基础的普通高中,其中包括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北京实验学校等16所,面向本区,计划招生775个。
其中市级统筹类学校的录取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6月中旬,学生可选择一所试验学校向自己所在初中校报名。初中校将分配到校的名额平均分配到各自然班,按1:3比例推荐并在校内公示(报名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工美附中、徐悲鸿中学的学生不受推荐比例限制,需总量控制),汇总推荐名单经区教委交试验学校。试验学校组织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面试,不得进行笔试,面试结果在初中校公示。面试要突出素质教育导向,突出宽与活,避免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增加学习负担。
据了解,进入本试验的学生不需参加中考,直升高中。允许进入本试验的学生在初三退出试验,退出的学生可参加当年中考,但不再参加名额分配和市级统筹类招生。
专家分析,在“1+3”培养模式之前,为了让更多一般初中校的学生获得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北京市已实行多年中招“名额分配”政策。“1+3”培养模式试验计划将全部面向一般初中,或将成为“名额分配”政策的补充,从而在促进教育均衡上走得更扎实,确保教育公平理念在学生身上的实际获得。
值得注意的是,“1+3”培养模式绝非基础教育学制变化和考试招生改革政策,只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试验项目,旨在进一步打通学段壁垒,形成多种形式的一贯制培养试点,从而进一步深化促进“资源优质”与“机会优质”组合分配,使学生获得更实在的“优质均衡”和“机会公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