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里的年轻人 扫二维码对比书价

2016-04-23 15:0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书市里的年轻人

“书香满西城·走进西城”读书沙龙活动走进首都博物馆,60余名书友共读《史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博物馆重温经典,在太史公刚健质朴的笔触中反观当下,对书友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记者 阎彤摄

4月23日上午九点,朝阳公园售票处,排队买票的市民,几乎都是奔着书市来的,这里不乏相约来购书的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家长们。

一进公园,“书香”扑面而来。下沉广场处,促销书籍的广播声、请市民免费领取报纸的招呼声、孩子发现好书时的尖叫声、来自市重点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的演讲声不绝于耳,场面十分热闹。

扫二维码对比书价

在畅销书商铺前,更多是年轻人在驻足。如今,年轻人已成购书的主要群体,而且他们买书经验丰富,购书渠道多样,即便看好一本书,也不会轻易出手。学生武迪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想看看手里的书便宜,还是网上书城便宜。“小伙子,别扫了,这几本都是新书,我们半价出售。网上最便宜也就七五折、八五折。你只有来书市,才能享受我们的特惠价格”。“还真值”,武迪拿出钱包要交钱,店家告诉他,不用交现金,支付宝、微信也可以交费。

一个专门卖摄影书的专业书店前,围着好几层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本来是想拍别人看书的,但优惠价格,也让他们乖乖当起了“书虫”。摄影教程、大师画册,这些书的价格在书店里可不便宜,在书店里价格动辄上百,但在书市里,竟是一百元三本的价格。

五折书店很受欢迎

小魏姑娘已经连着逛了很多年的北京书市,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到地坛公园,再到朝阳公园。

进了书市,她就直奔“五折书店区”。其实,就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几家的摊位。这几家,已经连续多年在书市全部五折,而且包括很多新书。小魏说,这几家的摊位基本都相邻,她就一家连着一家逛。小魏在书市转了一下午,其中,多一半的时间都在这“五折书店区”。

折扣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高质量的内容才是关键。小魏在三联书店挑了本《八十年代访谈录》,在商务印书馆挑了本《小逻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挑了套《野葫芦引》。这些书,她大多在大学图书馆里翻阅过。想买下来,再好好读一读。

小魏的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买到了喜欢的书,她自然开心,可也有点小忧愁。“这几年,‘囤’的书太多了,都来不及看。”毕业上班后,小魏的经济上宽裕多了,就经常买一些喜欢的书。“尤其在网上买书,太方便了,看到喜欢的,一点鼠标,就送来了。”

旧书有趣却不便宜

小魏喜欢新书,小张喜欢旧书。每年书市,他都喜欢去“孔夫子旧书网”等一些旧书摊位上“淘宝”。今天小张却有点儿扫兴,因为“旧书太贵了,比新书贵多了。”

在人们印象里,旧书会便宜,可在书市上却不是。四十年前的两块多钱的书,现在至少卖20元。这些书上大多盖着红章,是从一些老单位的图书室里流出的。稍微看得上眼的,都要二三十块一本,还都是薄薄的小册子。“都是一些抓特务啊、苏联题材啊,有时代特色的。”

最后,小张买了几本《机器猫》,就是他小学时候一直看的漫画书。“我那套不全,就差几本,这次补上了好几本。”

相约同逛已成习惯

虽然面对网络售书的严重冲击,但北京书市却并不冷清。对有些年轻人来说,每年来逛书市,就和周末要去逛书店一样,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姑娘小刘和姑娘小马是“闺蜜”,经常一起逛街。她俩说,逛书市、逛书店也和逛街一样,时间长了不逛,就会难受。

逛了一圈下来,她俩东看看、西瞅瞅,有时候还用手机来个自拍合影,买的书却不多。“跟网上比,书市里新华书店的‘八五折’还是贵。”小马说,真正喜欢的书,早就在网上买了,不会为了省那几块钱还到书市来。

“毕竟从小生活在北京,逛书店、逛书市都习惯了,”小刘说,就算不买,也一定得来转转。

责任编辑:刘沁娟(QN0023)  作者:李嘉瑞 张骁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