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年底,重点治理乱停车、乱收费;到2020年底,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停车公共治理制度,‘停车入位、停车付费’的理念基本形成。”昨日,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停车服务与管理工作时,给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目标。他同时透露,目前全市机动车停车位缺口258万个,静态交通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开展新一轮占道停车收费定价、出台违法停车清拖常态化措施、在居民区增设夜间限时居住停车位等措施,改善居住、出行停车秩序。
现状
停车位缺口258万个
周正宇介绍,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560万辆,停车位约302万个,其中经营性停车位由各区备案管理,约192万个(含备案路侧停车位4万余个),非法经营性停车位约110万个。照此计算,目前北京市停车位缺口258万个。
他表示,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依然存在着历史欠账多、车位缺口大、利益平衡难、治理难度大、见效周期长等问题。政府将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市停车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居住停车位不足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化解。到2020年底,中心城居住停车难问题有望得到初步缓解,停车秩序明显改善。
周正宇介绍说,政府去年下半年已经启动了全市停车普查工作,对全市停车资源供给及车辆停放情况进行地毯式调查。在普查基础上,对典型区域、出行情况、停车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完成了东城、西城、石景山、房山四个试点区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抽检工作,其他区的普查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治理措施
1.今年前5月处罚违停82.9万起
周正宇介绍,目前在停车秩序治理方面,已经打通警种分工,除公安交警外,巡警也可以对违法停车进行执法,参与停车管理的协管力量也由920人扩充到了1420人。违法停车的执法标准也相应调整,目前在设有禁停标志、禁停标线的区域,一律按照违反禁止停车指示标志、标线从严记分处罚,处200元罚款、记3分。从2016年初至今,全市查处违法停车82.9万起、罚款额1.66亿元,同比提升25%;拖移违停机动车2223辆、同比提升2倍。
2.居住区增设夜间限时停车位
针对停车位不足问题,周正宇表示,北京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城市停车发展战略,启动编制北京市车位总量空间规划,在空间、时间、收费等方面按照中心城区比外围地区更严格的原则,明确限制供给区、适度供给区、基本供给区和宽松供给区的管控范围,随之形成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对居住区周边违法占道停车情况将进行深入分析,属于确有需求且能够施划车位的,增设合法的夜间限时居住停车位,设立专用标志标识。同时在居住区周边,也倡导公共设施和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夜间开放错时停车。
3.占道停车收费标准将调整
周正宇介绍说,政府将研究出台路侧停车管理改革总体方案,组建市级停车管理中心,确定路侧电子收费系统技术方案,并选择东城、西城和石景山区开展试点示范工作。还将研究建立路侧停车位设置与慢行系统建设协调和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统筹利用路面资源,优先保障公共绿色出行方式。
北京还将开展新一轮占道停车收费定价政策研究,细化定价范围、统筹定价机制,体现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的定价原则,更合理的引导交通出行。
停车领域还将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让市民可以用手机、电脑等终端,查询停车位信息、停车引导、车位预订、费用支付以及错时停车等服务。
4.清拖常态化,人行道设阻车桩
周正宇表示,政府将加快研究出台违法停车清拖常态化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定企业,配合执法部门对违停车辆进行清拖。此外,还将研究建立停车征信系统,将停车人的停车行为及停车企业经营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另外,年内会完成300条大街阻车桩的设置,提高人行步道的通行能力。
人大建议
副中心建设从源头避免停车难
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普金在审议中说,市人大常委会此前就停车服务与管理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虽然停车问题备受市民关注,但是依法停车、付费停车的观念并未得到有效普及。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适时公开停车普查基本情况,加强停车信息服务,并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停车经营收费、违法停车和停车乱收费等行为。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市政府应该以示范小区为切入点,开展居住停车区域平衡试点,对一定区域内的停车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和精细化管理,增加有效供给,尽可能实现区域内居住停车的供需平衡。对区域内难以统筹平衡的,可探索异地建设停车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停车需求。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特别建议,在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同步做好城市副中心动态和静态交通的组织设计,从源头避免城市副中心的停车难、停车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