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通州段
三代运粮河 通州向北京漕运主通道
通州运河盛景。拍摄者站在今潞河镇杨坨村附近河边面西拍摄。图中一艘摆渡船正行驶近岸,船上乘客拥挤。另一艘货船蒲帆张起,船夫正在努力摇桨。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北京段涵盖4处遗产点,其中一个就是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通惠河与北运河交叉口)。
通州段是中国大运河最北方的河段——通惠河的端点段落,是通惠河在北京通州境内的一段河道,是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接的重要河段,始建于公元13世纪末(元代初期),西起永通桥,向东至通州北关闸汇入北运河,长约5公里。
通惠河是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首凿的运河,三十年修成,总长164华里,每十里一闸,蓄水通舟,共置闸24座,置桥156座,忽必烈皇帝赐名通惠河。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为北京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白浮泉引水渠遭到破坏而停用,明代嘉靖、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都重修了通惠河。
明清时期通惠河运粮十分艰难,因水量不足运粮船不能直达京城,要分段递运。因北京地势比通州高,为了蓄水行舟,通惠河设五处闸门,东便门外大通桥为头闸,庆丰闸为二闸,高碑店(平津上闸)为三闸,花园(平津下闸)为四闸,普济闸为五闸。
粮船只能在闸与闸之间行舟,粮船到闸口,不能过闸,每至闸门都要人工搬运粮食,先后由人工搬运五次才能抵京。
后来,由于海运和铁路的发展,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停止漕运,这条前后使用600多年的运粮河,完成了南粮北运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