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1100余万人受益,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
●部分自来水硬度从每升380毫克降为120毫克
●中心城区城市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
●减少密云水库出库水量5.2亿立方米,累计注入超1.35亿立方米,密云水库蓄水量创15年来最高值
●利用南水北调来水补水,补水区域地下水位局地最大升幅达8.08米;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较去年7月回升62厘米
●2020年底前,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将实现每年接纳14亿至17亿立方米南水的能力
●2020年前,南水将主要用于城市生活,为中心城和新城20座自来水厂提供水源,基本覆盖本市平原地区及除延庆以外的15个区,惠及人口2000万
截至8月26日,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5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收水近16亿立方米,约占中线工程调水总量的三分之一。汩汩清水让全市1100余万人受益,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以上。2020年底前,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将实现每年接纳14亿至17亿立方米南水的能力。
北京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末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通水,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北京年均收水1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起自房山区北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长80公里,除末端885米团城湖明渠外,全部为地下管涵。
南水有效保障了居民用水这条“生命线”。通水以来,自来水厂累计“喝”南水10.61亿立方米。目前,每日调水量约340万立方米,其中水厂取水约220万立方米,占城区日供水量近七成,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中心城区城市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
同时,居民饮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特别在以南水北调为单一水源的水厂供水范围内效果尤为突出。通水之前,自来水硬度每升达到380毫克,而现在已降为每升120至130毫克。不少居民反映,自来水硬度明显下降、水碱减少、口感变甜。南水进入北京市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设置“入京、入城、入厂”三道防线,对来水进行实时严密监测;市自来水集团也增设了161个供水管网终端水质监测点,覆盖居民小区3500多个,确保入户水质安全。
按照“喝、存、补”并举原则,南水除保障居民用水外,还要用在存补这个“刀刃上”。南水进京后,逐步置换密云水库水,减少密云水库出库水量,密云水库2015年出库水量仅1.2亿立方米,同比减少5.2亿立方米。南水累计向十三陵、怀柔、密云等水库蓄水约2亿立方米,其中入密云水库超1.35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已突破14亿立方米,创15年来最高值。
南水也对回补地下水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南水进京,北京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减少,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向城市河湖及水源地补水。目前,南水已向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补”水0.84亿立方米,补水区域地下水位明显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局地最大升幅达8.08米。同时,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较去年7月同期回升62厘米。南水还为城市河湖补充了清水,水面面积增加、水质提升,城市重现碧波盈盈、绿水如带的河湖美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宁调蓄水库、团城湖调节池、亦庄调节池实现蓄水,增加水面面积约550公顷。
据了解,2020年前,北京将实现密云水库、地下水源与外调水源“三水联调”,形成以两大动脉、六大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和三大应急水源地构成的供水格局。南水北调来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为中心城和新城20座自来水厂提供水源,供水范围将达到600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本市平原地区,涉及除延庆以外的15个区,惠及人口2000万。除此之外,北京还将利用南水北调输水线路连通北京五大水系、沟通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返还城市生活和工业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为水库、城市河湖和地下水源地补充清水,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和现有水利设施的工程效益,改善首都生态环境。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市将积极谋划南水北调后续规划,为产业结构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在2030年之前,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多调水、调好水。加快后续工程建设,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新机场,尽快启用通州支线参与供水,加快推进新机场支线及配套水厂建设等。推动京津冀三地水系沟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抓紧实施南干渠与廊涿干渠连通工程,加快推进白洋淀与永定河连通工程,共同推动东线北延进京,提高北京外调水多源保障能力。
南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北京,在北京水资源供给、战略储备、减缓地下水下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北京人口仍在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承载力有限的局面依然严峻。因此,流向北京的每一滴清水都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