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日)上午,施工人员在地铁13号线原有线路与箱涵顶进施工相衔接的部位检查、更换电路设备,为后期相关线路的恢复、调试工作做准备。记者 孙戉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北苑路北延下穿13号线这项大工程中,“十八般兵器”纷纷亮相。
箱涵是8100吨的大家伙,相当于1000多头成年大象的重量,此次工程中要在地面上被推着平移36米,多费劲可想而知。
昨天下午4时,经过近两天一夜的努力,箱涵顶进了20.9米。记者发现,箱涵所过之处,地面上白茫茫一片。
这用的是什么“兵器”?
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负责该工程的胡永江领着记者去查看端倪。
凑近了看,原来这白茫茫的一片竟是层滑板,光洁如镜,学名滑层,此前一直藏在箱涵底部,因此被施工人员戏称为“暗器”。
一位施工人员具体解释说:“在箱涵底部先做了一个混凝土层,类似于家里铺地板找平,然后再造箱涵。为了防止两层之间有粘连,就用滑石粉、机油、塑料薄膜等材料先做了这层白色的滑板,这层板还有防水层。”
暗器一般都是用巧劲儿制胜,滑板也不例外,最明显的作用是减少了摩擦系数。有了镜面儿似的滑板,推动箱涵自然容易得多。“省力,就省油省电,省施工成本。”
胡永江说:“箱涵前进速度比预想快,也是因为有了这层滑板。”
江湖上,武林高手很少有用长枪的,有人说因为太长不便于携带,但其实这种兵器由来最古。在整个工程中,蓝色千斤顶就像长枪,没有花俏的招数,直攻直取。
“这个原理跟我们修车时用的千斤顶差不多。无非就是放平了使用。”一位工作人员说,“8100吨的大家伙往前走,全靠这41根千斤顶给劲儿。”
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施工经理孙皞转工地走到这儿,笑呵呵地接茬儿,“十多年了,长矛早就进化成手枪了。”——每次顶进,千斤顶后边要塞顶铁,算是上“子弹”。一般情况下,“子弹”40多厘米长。如果放到这个工程里,顶进36米,每支“枪”光“子弹”就得备90发,41支“枪”至少需要3690发。“找地儿放都成问题”。好在经过努力,专门定制了各种型号的“子弹”,最大号的有4米长,这就解决了零散存放不便等问题。
如今,这“枪”还有消音功能,工作起来安安静静,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还会有专人负责监测‘枪’刺出去准不准,总长度50多米的大箱子,前进过程中偏移的误差范围也就1毫米。”
配合“枪”的,还有“弩”——吊车,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强而及远,站在8米高处,将大小不一的顶铁毫厘不差地送到相应位置。箱涵前段,还有挖掘机,在操作员的手下,开疆破土。
“其实,都是成熟工艺,都是这些年北京修路建桥过程中积累下的技艺。”施工人员总结说。
市交通委路政局的一份报告,正印证了这位施工人员的话,里面记录了最近5年北京路上的科技进步:路政部门自主研发的新型吸附降解PM2.5的路面材料、废弃植物油再生沥青路面材料等开始投入使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技术在四五年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40万元;应用的水铣工艺实现了54小时不间断施工组织模式,在保证施工效果的同时,大大减小了施工对环境及交通的影响……围绕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北京市交通行业各单位5年内开展科研项目,完成科技成果鉴定92项,编著指南、地方标准、规程、手册14项,获得专利8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项共75项,授权发明专利56项。
一次次的大胆创新,造就了北京造桥筑路技艺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成绩。而这些创新成绩,也成为此次工程施工最有力的保障。
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颇有感触:“交通人就是要一次次在创新技术与稳妥施工间找到平衡点。从去年驮梁车为三元桥换梁,到这次箱涵首次下穿城市轨道,这些年的科技创新功不可没。”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