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外地区113支表演队让老北京重聚

2016-11-14 14:37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永外地区113支表演队让老北京重聚

“找回儿时熟悉的老街坊味道”  

11月7日,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5000多名大爷大妈,伴随着《西班牙斗牛舞》和《生命之杯》的激昂旋律翩翩起舞。在同一时刻,上海、深圳、南京等分会场,也有数万名老人一起舞动。最终,14个城市共50085人成功创造了新的最大规模排舞(多场地)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北京奥体中心的这5000多人中,就有来自永外地区的29名老年人代表。北京晚报记者了解到,在永外地区,活跃着113支老街坊表演队。数千名大爷大妈,常年参加舞蹈、太极等社区活动。用永外地区武茂恩老大爷的话说:“我们啊,都是为了健身,也没想过要表演、要得奖这些。这不,一不小心,还跳出个吉尼斯纪录来。”

29名代表水平都是公认的

武茂恩,65岁,土生土长的永外人,在永外20个社区,但凡比较活跃的老街坊都知道“老武”的名号。好几支舞蹈队,都是他“领衔”。“嗨,千万别说什么领头的,我就是个联络员,要真跳起来,我还真不太行,就会打个响扇什么伍的。”

老武谦虚了,11月7日这次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型排舞,他再次起到了组织和调度的关键作用。老武有些遗憾,因为这次活动将年龄限制卡在65岁及以上老人,他无法能亲临现场。“其实没什么可惜遗憾的。去年那次创纪录,我参加了,已经拿到证书。这次,我虽然没有去现场,但能给大伙儿出份力,就满足了。”2015年,也是11月7日在香河,有18431人创造了当时的“最大规模排舞”吉尼斯世界纪录,老武是其中一员。去年,他刚好64岁,在参与年龄的上限。

永外有数以千计的老年舞蹈爱好者,而参加挑战吉尼斯纪录的活动只能有几十人。比如今年这29人,是怎么挑选出来的呢?

“我们首先是一个自愿原则,因为活动还有之前的排练,都有固定的时间,大家是否有时间参与,需要自愿报名。报名结束以后,就是精挑细选。走出去就代表咱永外地区,所以一定是选跳得好的。”

“好”这个标准由谁制定?“长期在一起跳舞、排练、参加演出,谁跳得好一点大家心里有数。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文艺细胞,跳得好的,大家一眼就会看出来。”老武说,都是老街坊,虽然大家都想创纪录,但是不会有“争”这种事发生,谁跳得好是公认的,“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选出了29个能代表永外地区水平的精兵强将,那之后就是长达3个月的排练。浦秀香阿姨告诉北京晚报记者,排练是连续性的,节假日都不休息。“我们每天早晚各排练一次,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没有一天停下来的。”

老武说,虽然大家伙平时就掌握了不少曲目的舞蹈,但这回的《西班牙斗牛舞》和《生命之杯》是全新的,所以需要重新排练。为了奥体现场5000多人、全国50085人整齐划一,主办方还会定期来永外检查排练质量。

“排舞啊,跟以前上班一样勤”

大爷大妈们一丝不苟地排练了3个月,为了那天不出现差池。11月7日所有29人都从永外坐最早一班地铁,集体出发。老武说:“大伙儿都很自觉,我们只是做了一个通知,没人有任何异议。5点多钟就出门了。我就跟您这么说吧,当初上班是什么样,现在练舞也都一样,一样勤,不过这可都没工资的啊。”

老武退休前,从事企业销售工作,常年的奔波、劳累、应酬,让他攒下了一身的慢性病。“我是2008年退休的,那时候除了普遍的三高,还有颈椎、腰椎毛病。我这左胳膊,当时都抬不起来。”老武做了一个活动左胳膊的动作,现在的他浑身上下散发着活力,都是退休后坚持参与老年人社区活动的成果。

“刚退休那会儿吧,说实话,广场舞没现在这么普及。大家踢个毽儿,打打太极,多数是这样零散的个人活动。”慢慢的,在永外街道等单位的牵头下,零散的老年人活动,成了有组织的团队活动。除了太极队,开始有舞蹈队、曲艺队、音乐社、合唱团等等。

“一开始啊,大家伙以为可能是短期性的活动。没想到,这些个老街坊一活动起来就收不住了,每天坚持。反正就当锻炼身体,健身了,也没想着跳舞、唱歌,能整出个名堂来。”

永外街道负责老年人社团活动的工作人员雷辰佳艺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现在永外的113支老街坊表演队,分散在20个社区。每三个相邻的社区,街道就给建设了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方便老街坊们平时排练。“除了周六日,从周一到周五,每个活动中心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上下午都被预订出去了。”在景泰西里东区这个活动中心,佳艺拿出一个时间表,上面果然密密麻麻,已经排满了。

街道除了提供活动场地,还会提供部分活动经费支持,帮助老街坊们参与比赛和表演。东城区每周还会有一次培训课,培训各个街道的文艺骨干。

老武对街道的支持由衷地感谢,“你看这么好的场地,冬天冻不着、夏天晒不着,无偿给我们老年人使用,这条件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渐渐地,永外地区的老街坊表演队,从十几年前的4支,发展成现在的113支。原先活跃在各自社区里的老年明星们,渐渐地在更广泛的区域也有了名。每年一度的永定情怀群众文化展演季,都是老人们露脸儿的机会。

刚刚落幕的第十届永定情怀群众文化展演季,113支老街坊表演队在永外街道20个社区“巡演”,共演出了88场。

老武带着老街坊们,秀出了新排的“八月桂花”、“碧海蓝天”等节目。“咱不求成了什么社区明星,真无所谓,就是个健身。大家伙都明显感受,忙忙叨叨却不累,腿脚还更利索了。这就达到目的了。”

“永外变了,但老街坊都还在”

因为锻炼效果明显,老武现在也发动老伴儿一起参与表演队的活动。儿子、儿媳妇看见老两口重新忙碌、活跃起来,都格外开心。除了身体上越来越积极的反馈,老武还觉得,原先那些渐渐疏远的老街坊又回来了。

打小,老武就是个文艺爱好者。“永外地区,传统上来说,属于老北京的南城。咱这儿呢,零售业比较发达,比如比较有名的果子市。还有一个,就是曲艺,靠近天桥嘛。”所以,老武很早就对曲艺产生浓厚兴趣,跟发小儿们一起听戏听相声,玩花毽儿、空竹、花棍儿。

但是长大以后,尤其工作之后,因为忙碌,这些曲艺爱好都放下了,发小儿们也越来越难聚在一起。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大潮也冲击着老南城的永外地区,这里兴起了很多大型批发市场。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让永外的老北京特色越来越淡。

“永外这几十年,变化是真不小,楼起来了、路宽了、人也多了。”正当永外悄悄开始变得陌生的时候,退休生活又让老武找回儿时熟悉的感觉。“以前大家年轻,都忙工作,现在都老了,哎,反而有时间又聚在一起了。”

将老街坊们又重聚在一起的,正是永外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小时候玩儿的,现在我们又捡起来。小时候不会的舞蹈,我们也开始练起来。大家伙不为名、不为利,就为了有个好身体,有更精彩的退休生活。真的跟小时候一样了,就是个玩儿,特单纯。”本报记者 孙毅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