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砥砺前行铸就文化强国梦

2017-10-27 04:38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砥砺前行铸就文化强国梦

由各乐团首席演奏家组成的节日管弦乐团在艺术总监余隆的率领下,首度亮相并为10月14日交响马拉松画上圆满的句号。

金秋十月,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如约而至。从史无前例的交响马拉松到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女武神》,到德意志不来梅室内爱乐乐团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短短三周的时间里,首都观众一如既往领略了国内外知名演出团体、艺术家的精彩表现,欣赏到高水准的古典音乐演出,同时也有幸见证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周年的重要时刻。

金秋十月,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如约而至。从史无前例的交响马拉松到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女武神》,到德意志不来梅室内爱乐乐团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短短三周的时间里,首都观众一如既往领略了国内外知名演出团体、艺术家的精彩表现,欣赏到高水准的古典音乐演出,同时也有幸见证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周年的重要时刻。

让北京拥有自己的国际音乐节

二十年前,当北京国际音乐节诞生的时候,恐怕没有多少人想到它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一举改变了人们的高雅艺术生活。谈到二十年一路走来最大的变化时,音乐节艺术总监和创始人、著名指挥家余隆不无感慨地说:“20年在人类历史上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这却是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历程中值得回味的岁月。比起音乐节本身的改变,北京这座城市的变化更令人印象深刻。”

余隆回忆,当年北京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演出,高水平演出更是寥寥无几,一支国外乐团来华能引起很大的轰动。所以当第一届音乐节举办时,人们很难想象,在国内音乐舞台上能汇聚如此众多的世界级乐团和艺术大师。在随后的二十年里,音乐节不仅邀请了无数的知名乐团、知名艺术家,更系统性地向中国观众推介了马勒、瓦格纳、威尔第、理查·施特劳斯、肖斯塔科维奇等一批作曲大师,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艾莱克特拉》、布里顿的《仲夏夜之梦》、肖斯塔科维奇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贝尔格的《璐璐》等众多歌剧,都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实现了中国首演。

余隆说:“北京是一座极具文化素养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包容性非常大,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随着二十年来音乐节的成功举办,北京观众对于常态化的高水平演出越来越习以为常,中国的古典音乐行业也走上了国际化、专业化道路,高雅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填补了中国高水平古典音乐节的空白、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拥有了自己的知名音乐节,更在二十年来的文化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北京国际音乐节业已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古典音乐节之一,同时也日渐成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不过在余隆看来,“20岁”对于一个国际级音乐节来说还很年轻,和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世界知名音乐节相比,北京国际音乐节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概念”彰显大国文化自信

在今年音乐节的闭幕式音乐会上,一部特别的作品尤为引人关注,它就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曲家陈其钢为其二十周年特别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值得一提的是,陈其钢恰是十五年前打响“中国概念”主题的首批作曲家之一。

实际上,北京国际音乐节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中国概念”艺术理念,并为叶小纲、陈其钢等中国优秀作曲家举办专场音乐会,此后更开国内歌剧风气之先,将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从欧洲请回国内舞台。2004年,音乐节第一次邀请国际知名乐团演绎中国作品,由巴黎管弦乐团演奏了中国作曲家盛宗亮的《月笛》。2007年音乐节十周年之际,余隆也曾表示,要在音乐节的第二个十年致力于让中国作品走出去,因为要想建立真正的音乐文化强国,除了有一流的艺术家、乐团、剧院、音乐厅,还必须有伟大的作品。

201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荣获普利策音乐大奖,这也是对音乐节“中国概念”的一次嘉奖和肯定。余隆说:“走向世界的中国声音不仅是一句说辞,更重要的是把有分量的中国作品带到世界的舞台上,让世界通过中国作品更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人文理念。”

多年来,音乐节将中国作曲家与世界经典大师的名字并立。迄今为止,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演出了中国作曲家创作的7部歌剧、40余部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国首演,甚至世界首演。这无疑在用行动诠释“中国概念”——它不是一种噱头,而是一种文化声音的传播,一种大国的文化自信。可以说,音乐节与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一批作曲家共同成长,相互扶持,彼此协助,带来的则是中国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空前的影响力。这个事业绝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而应该是一个薪火相传的过程。青年人应该有理想,有为中国文化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让这个高峰早日到来。

惠民举措助力高雅艺术普及

高雅艺术离普通老百姓到底有多远?抛开文化差异的因素,高票价一直是多年来阻碍高雅艺术普及的重要原因。如何让观众花更少的钱欣赏到高质量的演出,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创办二十周年之际,音乐节业已交出了一份让社会满意的答卷。

初创时期,音乐节在运营方式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却坚持在为观众提供国际化高水准演出的同时,竭力控制票价。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古典音乐演出市场进入“金元时代”,千元以上的音乐会门票不少,但北京国际音乐节却始终坚守公益性准则。2002年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像郎朗与纽约爱乐这样一流音乐家、一流乐团的音乐会演出,最高票价也没有超过480元,基本维持在90年代中期的水平。之后几年,巴黎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等大型项目也都如此,这在国内古典音乐类演出票价千元门票较为常见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难得。

2005年第八届音乐节将德国纽伦堡歌剧院的瓦格纳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原装搬到北京,让观众仅花费80元便可欣赏一场难得一见的高水平歌剧演出。从2008年至今,音乐节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鼎力推出超低票价,票价最高180元封顶。这样的价格不仅远低于很多音乐舞台同类、同水平演出的票价,与音乐节初期相比也大幅下降,不仅消除了高端古典音乐演出的票价壁垒,也让人们看到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文化惠民工程的决心。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实际行动让古典音乐走向大众,让民众在高雅艺术中提升了获得感。

可以说,自1998年诞生到2017年创办二十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从填补中国高水平古典音乐节空白出发,逐步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雅艺术盛会。它是音乐爱好者一年一度的节日,也是彰显中国文化成就的亮丽名片;是具有极高专业水平的行业旗帜,也是惠及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公益舞台。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