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首都科技创新:构建有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2018-01-25 15:5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构建有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构建有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25日上午,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办“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汇聚首都发展新动能”专题座谈会,来自科技、经济、农业、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科协、教育、医药卫生等界别的委员踊跃发言,为首都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沱沱工社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敏指出,做好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三产融合,“只有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延伸,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升级、土地的增值,更好地保证农民的收益,让生产者直接对接消费市场,从而有效地促进供给侧的改革,把城市的消费力向乡村倒流。”

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表示,如果北京市能够加大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未来北京市有可能建设成为全球著名的医药创新科技园区。她建议北京市在支持联合实验室、支持创新中小型企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

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分析师屈庆超建议在制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让专家参加,也要纳入科技创新型企业,后者最为了解自身所需的发展要素。同时,指标体系制定也要围绕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梳理,特别是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梳理完成后,政府每年去做评价,企业可以对号入座。

市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信发明审查部副部长蒋彤建议以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为抓手,推动首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积极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支持围绕新产业新业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

市政协委员、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建议以行业为主线,鼓励全社会参与的同时,选出一批优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机构,形成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的金字塔结构解决当前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不足,形成创新的科技势能和经济动能,在未来培养出一大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产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半公共品,其社会贡献远远大于经济价值,所以要采取政府支持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争取北京工业设计研究院在北京落户,加强科技和文化互补这一重大环节。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贾晓宏 孙乐琪 赵喜斌 莫凡 龙露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