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张建东:冬奥会筹办将进入“四个全面”阶段

2018-01-26 14:3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冬奥场馆建设提速 绿色“冰丝带”更节能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徐邦印 叶婉) 在筹备2022年冬奥会过程中,冬奥场馆的建设改造无疑是重中之重,北京市承担了所有冰上项目以及部分雪上项目。目前,北京市冬奥场馆的建设改造正在稳步进行中,并在绿色奥运、廉洁奥运的办奥理念指引下,重视传承2008年奥运遗产和赛后利用。

1月24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副市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张建东在参加延庆团小组讨论时表示,冬奥会前两年基础阶段的筹办工作已圆满完成,从今年开始,冬奥会筹办将进入“四个全面”阶段,即场馆建设节奏全面提速、赛事服务保障全面推进、宣传推广全面升温、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加强。

据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新建场馆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延庆赛区总体规划已确定,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即将进入主体施工,北京冬奥村已经成功奠基。按照整体规划,预计2019年9月,新建竞赛场馆的永久性设施将基本完工,2021年6月,所有场馆将全部完工。

场馆分布

北京市建设改造项目18项

按照2022年冬奥会承办项目划分,分为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其中,北京赛区将承担2022年冬奥会所有冰上项目的比赛以及单板大跳台,延庆赛区将承担高山滑雪以及雪车雪橇比赛。根据最新规划,北京市共有场馆建设改造项目18项。

北京赛区共使用14个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唯一新建的比赛场馆为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曲棍球和射箭的临时场地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是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另有北京冬奥村、首体短道速滑馆、首钢冰上训练基地三个新建非竞赛场馆。

除此之外,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国家体育馆均为2008年奥运会遗产,经过改造后,将分别承办冰壶、女子冰球、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男子冰球比赛。以国家游泳中心为例,在完成场馆改造后,将由“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非竞赛场馆方面,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闭幕式,都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进行。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和冰立方之间将临时搭建可容纳1万人的北京颁奖广场,新建的北京冬奥村位于奥体中心南侧,是北京既定的住宅项目。而国家会议中心、首体综合馆等现有场馆,继奥运会之后,将再次为冬奥会所用。

延庆赛区共有4项场馆建设改造任务,由于延庆赛区是为2022年冬奥会专门选址,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均为新建或临建,其中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中,延庆冬奥村为新建,延庆山地媒体中心为临时建设。

首钢园区成为典范

在绿色奥运、廉洁奥运的办奥理念下,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早就做出最好的示范,冬奥组委办公地点是利用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而来,充分体现节俭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规划,未来的新首钢园区,将是一座活力之城,充满冬奥和冰雪元素。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于2017年8月份到首钢园区参观,他认为,北京冬奥组委选择在首钢园区办公让老工业遗存重焕生机,工业旧址上建起标志性建筑,这个理念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领先的,做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此外,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单板大跳台也正式落户首钢园区,巴赫对于单板大跳台项目的规划方案也表示认可。

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单板大跳台场地及周边设施在冬奥会后将得到充分利用,包括定期举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提供训练场地,可以保障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大跳台等项目的日常训练,以及雪车、钢架雪车、雪橇项目起步训练,并可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冬奥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大众休闲健身活动场地。

除此之外,首钢还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促进工业遗存改造利用与体育产业发展互动,共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并在首钢园区建设部分冬奥训练场馆,位于大跳台场馆附近的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训练基地将用于国家队训练。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学才告诉记者,“将在首钢单板大跳台场地、首钢国家队冰上训练基地等冬奥比赛场馆及训练场馆的基础上,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备、高标准的北京市冰上训练基地。”

据了解,2022年冬奥会之后,首钢园区将成为西部地区冰上活动聚集区,对于首钢老百姓来讲,有了参与大众冰雪运动的区域。这些场地、设施将采取商业化运营,开展赛事、培训,并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健身、休闲、娱乐场地。

1月24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副市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张建东在参加延庆团小组讨论时表示,冬奥会前两年基础阶段的筹办工作已圆满完成,从今年开始,冬奥会筹办将进入“四个全面”阶段,即场馆建设节奏全面提速、赛事服务保障全面推进、宣传推广全面升温、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加强。

据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新建场馆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延庆赛区总体规划已确定,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即将进入主体施工,北京冬奥村已经成功奠基。按照整体规划,预计2019年9月,新建竞赛场馆的永久性设施将基本完工,2021年6月,所有场馆将全部完工。

场馆分布

北京市建设改造项目18项

按照2022年冬奥会承办项目划分,分为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其中,北京赛区将承担2022年冬奥会所有冰上项目的比赛以及单板大跳台,延庆赛区将承担高山滑雪以及雪车雪橇比赛。根据最新规划,北京市共有场馆建设改造项目18项。

北京赛区共使用14个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唯一新建的比赛场馆为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曲棍球和射箭的临时场地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是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另有北京冬奥村、首体短道速滑馆、首钢冰上训练基地三个新建非竞赛场馆。

除此之外,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国家体育馆均为2008年奥运会遗产,经过改造后,将分别承办冰壶、女子冰球、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男子冰球比赛。以国家游泳中心为例,在完成场馆改造后,将由“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非竞赛场馆方面,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闭幕式,都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进行。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和冰立方之间将临时搭建可容纳1万人的北京颁奖广场,新建的北京冬奥村位于奥体中心南侧,是北京既定的住宅项目。而国家会议中心、首体综合馆等现有场馆,继奥运会之后,将再次为冬奥会所用。

延庆赛区共有4项场馆建设改造任务,由于延庆赛区是为2022年冬奥会专门选址,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均为新建或临建,其中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中,延庆冬奥村为新建,延庆山地媒体中心为临时建设。

首钢园区成为典范

在绿色奥运、廉洁奥运的办奥理念下,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早就做出最好的示范,冬奥组委办公地点是利用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而来,充分体现节俭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规划,未来的新首钢园区,将是一座活力之城,充满冬奥和冰雪元素。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于2017年8月份到首钢园区参观,他认为,北京冬奥组委选择在首钢园区办公让老工业遗存重焕生机,工业旧址上建起标志性建筑,这个理念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领先的,做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此外,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单板大跳台也正式落户首钢园区,巴赫对于单板大跳台项目的规划方案也表示认可。

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单板大跳台场地及周边设施在冬奥会后将得到充分利用,包括定期举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提供训练场地,可以保障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大跳台等项目的日常训练,以及雪车、钢架雪车、雪橇项目起步训练,并可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冬奥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大众休闲健身活动场地。

除此之外,首钢还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促进工业遗存改造利用与体育产业发展互动,共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并在首钢园区建设部分冬奥训练场馆,位于大跳台场馆附近的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训练基地将用于国家队训练。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学才告诉记者,“将在首钢单板大跳台场地、首钢国家队冰上训练基地等冬奥比赛场馆及训练场馆的基础上,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备、高标准的北京市冰上训练基地。”

据了解,2022年冬奥会之后,首钢园区将成为西部地区冰上活动聚集区,对于首钢老百姓来讲,有了参与大众冰雪运动的区域。这些场地、设施将采取商业化运营,开展赛事、培训,并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健身、休闲、娱乐场地。

建设进度

国家速滑馆将进入主体施工

在北五环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南侧,曾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曲棍球和射箭的临时场地,如今这里正在建设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它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

“冰丝带”的设计理念为冰的象征,灵感来源于速滑选手围绕场地进行比赛,体现出冰上比赛的激烈竞争;运动员滑行的轨迹被诠释为外立面的22条丝带,而这22条丝带又代表着北京承办冬奥会的年份。

据施工方介绍,“冰丝带”目前已完成土护降工程,即将进入基础桩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该场馆土方量超过50万立方米,挖槽面比“鸟巢”还大,预计2019年底完工,2020年进行测试赛。

在“冰丝带”的建设者中,不少人曾经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本次土方工程的负责人、59岁的赵俊德,曾担任2008年奥运会媒体村施工项目经理。54岁的陈平权是“冰丝带”的总监理工程师,他参加了2008年奥运会自行车馆建设。

据国家速滑馆项目负责人武晓南介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有四大亮点。首先,“冰丝带”建设面临的首要难点是其长200米、宽130米的大跨度屋顶,而且不同于一般建筑,速滑馆的屋顶为不规则马鞍形,更是增加了建设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家速滑馆将被建设成为国内最大跨度的单层索网屋顶体育馆,其用钢量约为传统屋顶的1/4,施工简便、污染小。

冬奥村项目已奠基

同样是在奥林匹克园区内,就在距离“冰丝带”不远处,北京冬奥村总建筑面积约19.17万平方米,是2022年冬奥会重要非竞赛类场馆之一,该场馆已经于2017年年底奠基。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民告诉记者,“冬奥村的建设要采用绿色环保建造技术,真正做到节俭、高效、高品质,既要注重赛时需要,又注重节能环保,充分体现以运动员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要求。”

按照规划,北京冬奥村赛时将为各国运动员与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服务,作为场馆建设方,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总经理郭再斌表示,北京冬奥村在规划设计中,坚持绿色低碳原则,在建设施工中坚持集约高效原则,同时兼顾实用和美观等问题,“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冬奥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而努力。”

赛后利用

“冰丝带”成

全民健身中心

2022年北京冬奥会坚持把“绿色奥运、共享奥运、开放奥运、廉洁奥运”作为办奥理念,场馆的赛后利用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鸟巢、五棵松等2008年奥运场馆已经成为典范,而“冰丝带”作为北京赛区唯一的新建竞赛场馆,也将承担这样的使命。

据了解,“冰丝带”采用全冰面设计,面积约1.2万平方米,近似一个田径场大小,是亚洲冰面最大的速滑馆。通过冰面的分区控制,不仅可满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五大类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要求,还可以成为冰雪运动全民健身中心。

2022年冬奥会后,这里将成为全民健身场所,并将继续举办高水平的冰雪赛事。据悉,未来的国家速滑馆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以冰雪为中心的体育竞赛,以冰雪为特色的群众体育健身,以冰雪产业为核心的会展,以及体育公益,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多功能冰雪中心。

举例来讲,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的冰面将产生大量制冰余热,回收后可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每年能够节省180万度用电量。“冰丝带”还将被打造成智慧场馆,为运动员提供计时、计速和计圈的训练服务,同时实现智能场馆运营。

除此之外,在建设北京冬奥村时,赛后利用也被考虑在内,赛时作为运动员公寓的冬奥村,赛后作为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市政府将成立统筹人才住房保障专业平台机构,负责冬奥村项目的投资建设、持有和运营。

责任编辑:李娜  作者:徐邦印 叶婉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