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日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东城团小组讨论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踊跃发言,为教育发展建言。图左一为滕亚杰代表。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摄
千龙网北京1月26日讯(记者 秦胜南)“北京通过‘高参小’项目,让孩子们不出校门享受到专业的教育。”在25日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东城团小组讨论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对北京近些年的教育发展感触颇深。
北京市于2014年启动的“高参小”项目(即“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的简称),核心是利用高校在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专业素质、社会力量的优势资源,在小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专业支持。小学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得更多办学资源与理念。“这一项目有力促进了首都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滕亚杰说。
她介绍,截至2017年底,共有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国家大剧院等32家资源单位,为全市166所小学提供529门优质课程。其中以灯市口小学为例,通过“高参小”项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带领灯市口小学的学生学习戏剧课程,并成功排演《马兰花》,取得佳绩。
“高参小”项目开展的期限是6年,这意味着再有2年多的时间,该项目将结束。这让滕亚杰有些忧心。她坦言,项目结束后,对于芭蕾、戏剧、京剧等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学校想要实现“自身造血”还需一段时日。
“目前,虽然小学老师已跟进了‘大学老师’的课堂,但专业水平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提升至高水准。项目结束后,学校也很难担负现在高参小项目的资金,缺少了专业老师的指导,会直接影响课程的质量,影响学校已形成的发展特色。”
滕亚杰建议,希望“高参小”项目能够持续开展,或者小学以不同的形式与高校、社会力量“再续前缘”。希望政府资金能够继续适量投入,以固化实践成果。同时,她也建议,政府或教育部门为小学定向培养相关专业的师资,并为小学增设这些特色项目教师的编制,为发展学校体育、美育提供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