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期盼,在郭云和秦维推开门的那一瞬间融化了。“你们怎么才来啊!”床边,91岁的冯玉亭奶奶像孩子似的抱怨着,向面前这几位她根本看不清的人热情地伸出了双手。2月2日,她特地穿上一件紫红色的喜庆毛衣,等着“亲人”们的到来。冷清的房间,瞬间热闹起来。春节前,朝阳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辖区志愿者又一次上门探访高龄老人。
朝内头条社区位于朝内大街北侧,虽是繁华热闹的城中心地带,但这里却自带清冷气质。一进院落,外界的车水马龙似乎全被深深庭院阻隔在了外面。院内一水儿历史久远的老楼,宽敞的门厅、吱呀作响的木地板,把人一下拉回到几十年前。冯奶奶住的这栋百年老楼,前身是一所美国教会学校,住房内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街坊邻居做饭全都在宽敞的楼道里支锅摆灶。
因为房舍老旧,很多老住户早就搬走了。但91岁的冯奶奶,在这里一住就是60年。
提着红书包上门的,是朝阳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主任郭云,结伴的是街道居家养老管理中心负责人秦维。年前单位事情多,但她们还是挤出时间和志愿者一起上门看望老人。
“奶奶,快过年了,我们来看看您!”两位大姐在奶奶面前一蹲一坐,握着老人的手,亲热地聊起来。“好、好!”老人拉着二人的手,左看看右看看,一脸笑意。
郭云一样样地掏出给奶奶的礼物,“这是小狗玩具,您晚上可以抱着它睡觉。这是大米、这是腊八米、这是洗衣液、这是洗涤灵……”最后,郭云拿出一副手套,“这个最有意义,这是咱们这里的孩子用零花钱给您买的手套。让您戴上暖暖的。”“哎呀!谢谢孩子!惦记着奶奶!”冯奶奶宝贝似的摩挲着这副毛线手套,最后非让人给她塞到枕头底下。
屋里一张带有白色围栏的专业护理床和其他的老家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这可是冯奶奶的宝贝,也是她打开心结的关键。
刚解放时,冯奶奶跟着老伴儿从邯郸调来北京工作,一待就是一辈子。30年前,老伴儿走了,那时起她就不怎么出门了。2016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冯奶奶两个儿子也相继病逝,老人受到非常大的打击,再也不下楼。
很快,街道照料中心上门服务的护工和志愿者发现老人屋里到处都是垃圾,但谁说收拾老人就跟谁急。直到不久后,老人在家中摔倒,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把冯奶奶送到医院,她才同意收拾家中杂物。除了打扫卫生,大家发现老人用的还是木板拼接的老床,不适合养伤,社区又立刻启动帮扶机制,与社区服务商联系,免费送来一张多功能护理床。
出院回家,这张坐卧都能用按钮控制的护理床让冯奶奶高兴坏了。再看见志愿者,她抓着大伙儿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郭云介绍,像冯奶奶这样托底保障的高龄独居老人,目前街道共84位。针对每一位老人的情况,街道社区都要做相关的扶助方案,开展精准化巡视探访。
他们了解到,春节期间有些老人的保姆要回乡过年。针对这些独居在家的老人,街道计划采取“志愿者+政府购买”的项目形式,在春节期间开展隔天两小时巡访,也就是每隔一天上门探访老人。
平时,街道的上门探访也根据老人需求,进行电话问候、上门看望,保证一周至少一次。对大多数老人,志愿者都能做到隔天一上门。
郭云介绍,这种安全巡视探访其实就是一种居家养老安危确认制度。志愿者涵盖街道的各个层面,包括街道工作人员、低龄老人、中小学生、非公企业职员等等。一般大家会以小组形式对老人开展安全访视。街道还开创了“2对2”志愿服务模式,就是2个志愿者对2个老人,确保每个老人都有人管有人问,随时可开展巡视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