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探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天眼”监控护送一江清水北上

2018-05-09 05:20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天眼”监控护送一江清水北上

南水北调工程进京水量5月8日晨突破50亿立方米。北京市南水北调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通水以来,截至今年5月8日5时52分,北京市累计接收南水北调来水超过50亿立方米,其中河北四库来水16.06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来水33.94亿立方米。输水水质稳定达标,超过1100万人直接受益。

近日,北京晨报记者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汉水之源出发,追随“一江清水千里北上”的步伐,行经陕西汉中、安康和湖北十堰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一路迤逦来到北京团城湖。

坐标1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源镇嶓冢山

汉江源头藏在青翠山中

在中国版图的江河中,汉水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江淮河汉”。无论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还是“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历史上曾被反复咏唱。

如今,北京人喝的千里进京的南水,输水起点是丹江口水库,而丹江口水库的一库清水中,九成都来自汉江流域。可以说,我们正在喝和用的南水,源自汉江。汉江的源头,则在陕西汉中。

近日,北京晨报记者溯源而上,来到汉江源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源镇嶓冢山,山脚下镌刻“汉江源头”四个大字的石壁旁,是“一江清水千里北上”的南水进京线路图。可以看到,汉水从源头出发,行经陕西省宁强县、勉县,穿汉中市境而过,流向安康市,再入十堰,进入丹江口水库,从河南省陶岔渠首沿渠道一路向北,经河南、河北、天津,迢迢北上而至北京。

汉水源河的河长吴伞棉,“掌”的是这条9500米长的意义非凡的河道,起自汉水源头,终至黄家岭,从日常疏浚、保洁、巡查,到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整治,再到禁止违规网鱼,吴伞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

嶓冢山不是很高,层峦叠翠、鸟鸣清幽,爬山途中只闻流水潺潺,直到攀至山的深处,一个转角,汉江源头便出现在眼前。没有想象中的气势宏阔,只是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山涧而出,白色的水花在阳光下晶莹而澄澈。

坐标2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村

“君住汉水源,我住海河尾”

在爬山的过程中一定会路过张邦贵老人的家。这位老人可是宁强县汉水源村的一位“名人”,不仅仅因为他家是“汉水源头第一家”,距离汉水源只有数百米,更因为他近二十年如一日,沿水源翻山越岭捡拾游人留下的垃圾,义务担当着这座大山的“清洁工”,自觉守护这一泓净水。

可惜张邦贵老人不在家,他的孙女婿农明春告诉记者,爷爷最近身体不太好,去医院了,可哪怕自己不能天天捡垃圾了,爷爷也叮嘱家里人要保护好汉水源头。

张邦贵的义务工作看上去很“简单”,每天至少往返两趟,拿夹子和垃圾袋把村民和游客扔的垃圾捡走。一开始,家里人、村里人都不理解张邦贵,捡什么垃圾呢?这不是耽误干农活吗?张邦贵说:“汉江水不只我们喝,还要送到北京的,保护好江水,保护好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的义务。”慢慢地,不仅家里人,连村里人都被张邦贵带动,组织起了捡垃圾的保护环境队伍。如今,保护水源的意识已在汉水源村的村民心中深深扎根。

“君住汉水源,我住海河尾”。有了南水北调工程,南、北方人民得以共饮汉江水。当我们一打开水龙头就能享受汩汩而来的清澈自来水时,不要忘记,在这清水的源头、在陕南地区,有一群像张邦贵这样守护着水源地的人们。

坐标3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熊家沟小流域

千亩茶园守护汉江源

作为汉江的发源地,汉中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在宁强县熊家沟小流域的肖家坝村,青翠亮眼的千亩茶园梯田与远处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这是肖家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近年来,汉中市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使用监管,划定畜禽禁养区,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茶园就是当地转型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样板”,既有效保护了汉江水质安全,进行水源涵养,还带动了休闲旅游,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当地村民詹仕贵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我家流转了3亩田和1亩地给茶园,按每年500元和400元的价格,每年土地流转费有2000块钱,再加上我爱人在茶园采茶、除草,以前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有1万元。”

宁强县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以肖家坝为核心区域的千亩茶园示范基地已形成,发展高效示范农业,带动休闲旅游,以茶叶产业推动和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同时促进了企业增产、增效和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坐标4 陕西省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

生态湿地保汉江水质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走进汉中市的天汉湿地公园,汉中人能找回自己的乡土记忆。湿地举目所及,皆是乡土适生的枫杨、垂柳、水杉、樱花;观赏草特别选择了汉中本土的银穗芒、荻、狼尾草;还特意打造了汉中特色的汉江滩地景观,恢复汉中人记忆中的汉江美景。“枫杨是本土特有的植物,汉中人的土名叫麻柳树。”汉中市一江两岸办旅游开发科科长闫晓明说。

徘徊江畔,枫杨荻花,江波浩渺。汉江在汉中市境内干流长270公里,流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2.3%,占丹江口水库流域面积的20.6%。汉江出境水量126亿立方米,约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7.8亿立方米的近三分之一。可以说,北京人喝到的南水,和汉中这个城市息息相关。

自2012年启动以来,天汉湿地公园相继建成百年一遇防汛堤防、水力自控翻板闸、滩地溪流等工程,修复生态湿地104万平方米,形成了风景优美、生态稳定的湿地景观,成为汉江湿地保护和综合整治的典范。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汉江以Ⅱ类水质流入汉中市,流淌过10公里城市段,出境水质依然保持Ⅱ类。这其中,湿地强大的生态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汉中市一江两岸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天汉湿地公园建设于汉中市中心城区和汉江河交界的生态敏感区,是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个“缓冲区”。它能起到什么作用?湿地通过构建湿地植物群落,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涵养了水源,清洁了水质,保证清水流入汉江。

坐标5 陕西省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

370多个“天眼”监控汉江

离开汉中市后,汉水自西向东汩汩流入安康市。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承担着南水北调66%的供水量。在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记者看到了一张由“天眼”工程织起来的对汉江及支流水质的严密监控网。

汉江在安康市境内流长340公里,境内有支流1037条,同时,安康境内有襄渝、阳安、西康3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和316、210两条国道。铁路、公路都是沿汉江或主要支流而建,存在着一定的危化品运输环境风险。

目前,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已实现了24小时的实时环境监管,通过“一张网”针对污水处理厂、水源地、污染企业等全覆盖监管。安康境内集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1037条河流、2206名环境网格管理员、2051名河长均已纳入平台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统一调度。

“我们的‘天眼’系统现在已经纳入汉江一级干流共370多个点位,随着项目建设的延伸,将来的监控点位将增至1000个,深入乡镇,囊括汉江二级和三级支流,预计两三年内可以完成。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对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级水源地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何勇说。

坐标6 白河县汉江出陕断面水畔

从陕入鄂14项

水质指标实时监测

汉江从陕西流入湖北。安康市白河县是汉江出陕断面,能否将一江清水安全送到湖北,白河县把好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安全是最后一道“关口”。 

在汉江出陕断面的白河下卡子监测点眺望,一江之隔,江之南是陕西,江之北是湖北,公路边矗立着“汉江陕鄂断面”的牌子。白河下卡子监测点是陕西省环保厅专门设立的一处水质环保监测站,监测数据每隔4小时实时上传更新,陕西省环保厅直接监管。目前,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水质达标合格率100%。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队长魏琳说,除了陕西省环保厅的监测站自动监测外,在白河县域内还划分了17个汉江监测断面和11个汉江集中饮用水源地,采用手动方式,定期监测断面水质情况。

白河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成景胜表示,汉江出陕断面于2002年设置,最开始只有手工监测,从2012年开始自动监测,监测指标有14项,数据和省环保厅联网实时上传,手工监测也保留了下来,坚持每个月监测一次,每次测24项指标。

对于河流来说,水质能达到地表Ⅱ类水非常不容易。“我们的水里(汉江)杂质少、悬浮物少,重金属指标都是未检出,石油类也基本是未检出。细菌指标按国家标准Ⅱ类水应不超过2000个/升,我们的水基本是300-400个/升。”成景胜说。另外,地表水中的溶解氧指标越高,意味着含氧量越高、水质越好,“按国家标准,Ⅱ类水溶解氧应在6以上,我们的水都超过10。”多年来,安康市实施“护水、增绿、治污、移民、兴业、富民”六大工程,确保“一江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

坐标7 丹江口水库

汉江水从陕西流入湖北十堰

汉江水从陕西流入湖北十堰,进入丹江口市,就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大坝巍巍,举目望去烟波茫茫,这是虽远在千里之外、北京人却耳熟能详的一座水库,因为她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由于丹江口水库的海拔比北京高出了100米,因此可以实现全线自流至北京。

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经长江委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多项指标可达到国家Ⅰ类饮用水标准。为了保证水库水质达标,从2003年至今,国家和地方实施了严格的环保和生态措施。至去年底,丹江口市筹资数亿资金,全面完成了市域库区内12万只网箱的清理,确保一库清水不受污染。

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市境内。由于历史原因,十堰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纳污河的水质一度为劣V类水。从2012年起,十堰市开展“五条不达标河流”治理工程,经过治理,五条历史形成的纳污河已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以上水质。

在十堰泗河口下游的泗河流域下游污水处理厂,北京晨报记者见到了全国污水治理的一个“范本”。该厂的尾水水质净化工程将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净化”,使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然后排入泗河。为何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还需要进一步净化?因为再生水不允许流入汉江,只有达到饮用水标准,才能流入汉江。目前,在汉江流入丹江口水库的周边区域共有四家这样的尾水净化项目,保证了曾经的纳污河从此清水长流,守住了支流入汉江的“关卡”。

【记者手记】

千里奔涌北上之水

无数人为之“护航”

回到北京后,拧开家里的自来水,看着雪白的水花跃出,我心里浮现出了陕西汉中宁强县藏在清幽小山坳里的汉水源,源头护水人张邦贵老人说自己在守护“草根水”的淳朴话语,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汉江出陕断面处飘扬的红旗……此次探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之源,沿着起点北上,追随汉水的脚步从陕西到湖北,一路见证了沿途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城市,对一江清水如捧在手掌心般的“精心呵护”。在北京喝上南水,当思每一滴南水都来之不易,当思千里奔涌北上的路途中,有无数人为之“护航”、付出心血。

南水进京改善了北京城的“干渴”。随着北京的地下输水巨龙昼夜奔涌,进京江水中七成用于自来水厂供水,剩下的一部分存入大中型水库和应急水源地,一部分用于替代密云水库补入中心城区河湖。北京直接受益南水的人口超过1100万,城区自备井大规模关停,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作为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资源型极度缺水特大城市,即便南水让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依然距离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警戒线很远。“珍惜水资源”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融入日常生活点滴、纳入日常行为习惯,与“饮水思源”一道,铭记在我们心间。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王海亮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