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杨小嘉)“先有萧太后,再有北京城”。历史上的马家湾是萧太后河重要的水岸码头,现在马家湾是萧太后河的蓄滞洪区。
马家湾村、水牛坊村、孙家坡村曾是马家湾湿地公园的前身所在地,“江河卫士”项目把这三个村庄的老豆各庄人都纳入了志愿者队伍,这些六七十岁的老村民从小就居住在这里,他们亲眼见证了萧太后河的变化。
今年朝阳豆各庄地区成立了“江河卫士”志愿者队伍,每天遛弯的同时维护萧太后河的环境。
向兆英今年68岁,是马家湾村附近居民,也是48个“江河卫士”之一。她自从今年4月开始护河打卡,到目前已经九十多天了。
在萧太后河旁边的马家湾湿地公园遛弯时,顺手捡起垃圾并在微信里发图片打卡。这是项目负责人韦艳玲方便志愿者们记录和分享“护河行动”的一个做法。
记者注意到,群成员的打卡天数平均为90天。其中微信名为“乐全家”的刘玉霞从4月19日志愿者队成立当天就开始打卡,直到7月27日正好打满了100天。前一段时间,京城遭遇雷雨天气,尽管路有积水行走不便,她仍然坚持打着雨伞捡垃圾,“我怕把地面的垃圾都冲到河里了,这样清洁起来更麻烦。”刘玉霞说。
为何愿意成为江河卫士志愿者?“闲着也是闲着,捡垃圾还能锻炼身体。”向兆英解释道。每天送完孙子上学后,她都要绕着河走一圈,一般一小时左右,带着抹布边走边看,发现脏的地方就擦,发现垃圾就捡。现在孙子放暑假了,她就经常带着孙子一起去,“从小培养他爱护环境的意识”。向兆英说。“我觉得捡垃圾挺有趣的,就像之前帮奶奶铲小广告一样,而且我去了也可以保护奶奶。”向兆英的孙子果果在旁补充道。听到孙子的最后一句话,向奶奶高兴地笑了起来。
志愿者队成立后,不少家长打电话主动要求加入,并且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进来。关于培养下一代的保护环境意识,韦艳玲也在她的项目书里写上了“走进学校、打造小小江河卫士”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