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王瑶卿有哪些动人传说?大栅栏社区讲述身边的“老北京”

2018-11-06 14:44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社区故事汇 讲述身边的“老北京”

一品香澡堂承载着老北京人怎样的情怀?丰泽园的滋味如何几十年来让人念念不忘?“四大名旦”之师王瑶卿有哪些动人传说?每年一本,每本10个故事。数年下来,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的“胡同故事汇”已经出到了第三本。老字号变迁、历史知名人物、居民身边的凡人善举,这些充满京味底蕴的生动故事,都在“故事汇”中被挖掘、记录、保存并传扬。

一顿“丰泽园” 好吃的感觉记了60年

“金鸡未叫汤先热,红日初升客满堂”,在不少老北京人心中,胡同里的澡堂子是挥之不去的情思。对71岁的霍燕平老人而言,去天桥看表演和去澡堂泡澡,算得上以往休闲娱乐的两大主流方式。

石头社区小椿树胡同西口与元兴夹道相交处,“一品香澡堂”的牌匾铭刻在过街拱门上方,已风化得有些斑驳。“二楼是比较高级的雅间儿,洗一次价格不菲,还有伙计伺候。楼下是南北大长池子,分温、热、特热三池,门口闪着霓虹灯。对面儿有一个窗户连着门市部卖一些生活用品,夏天还有卖西瓜的……”澡堂虽已消逝,但从霍燕平的回忆中,仍可一窥半个多世纪前这里热闹的时光。

而提及社区内依然红火经营的老字号丰泽园饭店,大伙儿更是津津乐道。72岁的李永海在培英胡同住了一辈子,见证了丰泽园“高台阶四合院”的最初样貌。

与旁边的昌德馆相比,主打鲁菜的丰泽园高档一些,平民百姓去一次颇为难得。六七岁那年,李永海跟着爸爸开了次荤,“好吃”的感觉让他至今未忘:九转肥肠、水晶肘子,浓香软烂,即使是八十岁的老人,用嘴轻轻一“吸溜”,入口就化。金丝卷、银丝卷个头大,两端露在外面的面条丝根根分明,嚼在嘴里甜滋滋的……更令老人频频感叹的是,在那物质匮乏年代人们因品尝美味而露出的满足笑脸,以及那份简单真切的快乐。

翻开《大栅栏石头社区故事汇》,这些由老住户、见证者讲述的生动故事俯拾皆是。街角巷弄的平凡砖瓦因附着的往昔回忆而立体鲜活,更激起百姓浓郁的情怀与共鸣——

“通天教主”的后人王敬琥,深情追忆了大老祖王瑶卿如何从石头社区走出,成长为杰出的京剧教育家,以及包括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内的“四大名旦”都曾师从于他的盛况。

1982年调到棕树斜街小学执教的满荣卿老师,将校舍描绘为“四层楼房,在平房区里很是显眼。据说盖房用的是建人民大会堂剩下的料,工料都是最棒的,平平的水泥地面锃光瓦亮,是当时大栅栏地区条件最好的小学校了。”这座已经不复存在的小学,仿佛又透过字里行间重现眼前。

每家每院有故事 汇成一张社区文化地图

“在北京人心中,大栅栏地区特别有名。收集这些故事,其实就是对社区文化的一种挖掘。”抚摸着三本装帧精美的“故事汇”,石头社区党委书记李晓惠感慨连连。她坦言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项目能连做数年,且“老百姓的故事”越讲越丰富。

李晓惠回忆,萌生搜集社区故事的念头起源于2015年夏天,参加的一场社区营造培训讲到“社区文化地图”的概念,让她意识到文化其实是能够凝聚人心的。1992年住到大栅栏,2000年担任社区书记,李晓惠在胡同生活、工作了非常久,但不少事情也只听过大概,并不十分清楚。“比如居委会现在的办公小院,最早据说是瑞蚨祥的掌柜送给闺女的陪嫁。其实很多东西是跟过去的事情有关联的,就是我们不太知道。”

在李晓惠看来,石头社区13条胡同,可以说每家每院都有故事。近年来随着住户渐渐搬走,或者老人去世,也许这些信息就断了。“整理社区故事,是为了留存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感悟。也希望让现在的住户更了解社区曾经的人事物,提升对社区的认同感。”

想法有了,具体能不能做,如何做,还得从实推进。“结合着已经掌握的资源,我们把上了岁数比较了解情况、表达能力又比较强、家里院里可能有故事的人请到居委会来聊,同时也张贴了海报,在各个微信群发消息广泛征集。”李晓惠坦言,起初大家都不确定出来的“故事汇”是什么样子,为了使内容覆盖面广,有节奏感,就得尽量扩充话题领域。“我们打算一本书里写10个故事,征集阶段就得了解近20个题材,然后再挑选、确定哪些更合适。”

故事主题定了,居民直白的追述又该如何落到纸上呢?社区广泛发动资源,联手多年在大栅栏地区进行实践活动的清华大学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先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机构,请来高校志愿者、专业社工、资深媒体人。几个月里,大伙儿走访“目标居民”,反复修改稿件。到2016年初,第一本“故事汇”问世,“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终于有了民间版本的表达。

从打招呼顶多一句 到坐公交来参加活动

首期尝试成功,“故事汇”再接再厉,继续挖掘,二、三期又应运而生,最新一本是今年初秋才印刷完成的。每期印制了500册,发放给社区居民免费阅读。

浏览目前的三十个故事,除了老字号老建筑、历史文化名人等内容,反映居民自身事迹的“凡人善举”也占据着相当的分量,其中又以“石头社区助老服务队”的故事最为动人。除夕夜包饺子、端午节送粽子、生日时办“party”……这支已经运行八年的居民志愿队伍,不仅弥补了儿女因忙于工作或在外地无暇关爱老人的缺憾,也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难以到达的细枝末节。

助老服务队发起人、67岁的队长杨淑香回忆,队伍成立的契机,要追溯到2010年社区党委召集居民积极分子开会,讨论如何开展“走百家门”活动。她从平日照顾家中长辈、邻里老人的经验中感受到,老人最怕的是孤独,于是便提出组建一支队伍,陪老人“聊天”。

杨淑香的提议得到30多位退休大妈响应,在社区党委支持下,大伙儿很快建立起“一个会长、五个分会长”的组织结构,并分组“承包”了12位重点老人。“基本都是80岁以上、无子女、低收入的,每周一次入户,雷打不动。”杨淑香介绍,伴随助老服务队不断壮大,服务对象的年龄又放宽到75岁,最终达到了社区65岁以上,有需求老人的全覆盖。

当然,将肩上职责概括为“聊天”只是大伙儿半开玩笑的说法。多年来,为所服务的老人提供陪伴之余,买东西、做家务、打扫卫生等等,早已是队员们的日常。这些被大家视作“举手之劳”的琐事太多太细,杨淑香也无意一一列举。她更感慨的,则是自己和队员们面对老人,心中时常涌动的纯挚真情——

“队员里面有编织高手,给老人织了手套送去。有一天我们去老人家里,发现老人在床上睡着了,戴着我们送的手套没摘,看着就特别感动。”

“现在天气就是命令,刮风下雨担心老人害怕或者房子漏水,队员微信群里一约,就奔老人家了。有的老人看到我们忍不住哭,说‘我儿子还没给我打电话呢,你们就来了。’其实我们为老人做的真的很普通,但他们那种领情,让人特别有成就感,对他们再也放不下。”

在李晓惠看来,助老队为社区老人提供切实帮助的同时,更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和谐亲密。“以前虽说住在胡同,也就局限门口的几家认识,打招呼顶多一句‘吃了吗’。想组织做点什么事儿还得劝,跟人说去吧,还能领块肥皂呢。”她笑言,现在明显体会到居民对社区活动积极性增强,甚至还有已经搬走的居民,坐着公交车回来参加活动。“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氛围,大家自发自愿,在给予的过程中得到充实和快乐。”

记者 魏婧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