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无煤化供暖”之路

2018-11-23 09:04 北京日报

又是一年采暖季。不少北京人的记忆里,或许还有曾经冬日燃煤取暖时黑烟滚滚的景象。从燃煤取暖到应用清洁能源取暖,北京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正朝着全市“无煤化”的目标前行。

民用小煤炉曾达百万个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家家户户做饭、取暖都是用煤。直到上个世纪末,大街上、胡同里,还经常能看到送煤的板车和做蜂窝煤的煤铺。那个时候,北京的冬季,天常常是灰蒙蒙的。落后的取暖方式给广大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诸多不便。冬天里家家要储备过冬的煤柴。机制的蜂窝煤则要到煤铺排队抢购。一些住户为了省钱,在入秋后常找个摇煤球的工匠,用一个花盆和一个筛子像摇元宵那样将煤末掺些黄土摇成煤球,晾干后备用。伺候炉子是挺烦人的事:生炉、添煤、封火、倒煤渣,每天占去许多时间。由于使用不当,每年还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燃料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6%;在民用燃料构成中,直接燃烧的煤炭高达90%以上。当时北京分散使用的小型锅炉有近万台,居民炊事、采暖的小煤炉有100万个。

据1980年本报报道,有关部门测算,全市每年因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总量20多万吨,烟尘30多万吨。(1980年7月3日《北京日报》2版,《大力发展煤气 解决北京大气污染》)

由于绝大部分污染物为低空排放,使得北京空气污浊、烟雾弥漫,雾天增多。尤其在冬季采暖期间,用煤量大幅增加,二氧化硫的浓度要比非采暖季高出三四倍。

京城何时吃饭、取暖不用再烧煤?这成为政府部门和许多民众关心的问题。(1994年4月1日《北京日报》2版,《京城何时不烧煤》)

千里调“气”进京

那不烧煤,烧什么呢?

烧气。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带来好消息:到2010年,从外地每年调入北京的天然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这里说的“天然气”便是当时的国家重点工程之一——陕甘宁天然气进京。

陕甘盆地中部天然气田的地质储量丰富,经开发共计2000亿立方米。国家决定:投资100亿元,从陕甘宁地区引气进京!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彻底改善首都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工程。这也意味着,削减燃煤使用量被明确列入首都民生日程。(1997年2月15日《北京日报》1版,《市政府部署天然气使用计划》)

“陕甘宁天然气就要进京了!”消息传开,北京市民兴高采烈。

1997年金秋,陕甘宁天然气这条巨龙,穿山过水860公里降临京城,燃旺了首都万家炊火,改变了北京燃气气源长期不足的局面。到1999年时,北京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管线总长达3200公里,煤气改用天然气用户40多万户,天然气总户数已达99万多户,城市居民的炊事气化率达到了95%以上。(1999年8月20日《北京日报》1版,《“柴水灯房”大圆梦》)

“无燃煤区”写入规划

1997年,本市首次提出,从当年起选择城市集中供热率较高、煤气管网相对普及、燃煤量相对较少的地区进行“无燃煤区”试点,区域内一律不得燃用煤炭。

随后,为加快天然气的置换进程,控制煤烟型污染,北京进一步明确用3年时间建设40片“无燃煤区”。这40片区域初步规划于城近郊八区,总面积105.4平方公里,包括故宫、市政府、北京站、动物园、复兴门、天坛、亚运村、左家庄、三里屯、建外、双井、玉渊潭、方庄等地区。

据测算,如此一来,全市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0.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4万吨、一氧化碳排放1.8万吨,能有效缓解城区冬季煤烟污染的问题。(1998年6月30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建设40片无燃煤区》)

本市计划到2020年,城六区全部成为“无燃煤区”。

颐和园结束254年燃煤采暖史

进入21世纪,北京向结束燃煤取暖的历史又迈进了一步。继引进天然气之后,北京从2001年开始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居民平房实施“煤改电”改造工程。

西四北一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有301间明清时期建成的老房子。2003年它们结束了烧煤的历史,改用电能取暖。

“靠这新装的电暖器,屋里温度保持在20来摄氏度没问题,晚上的热乎劲儿可比原先生炉子时强多了。”2003年接受采访时,住在西四北三条13号院的吕世恩已经72岁了,当时只穿了件衬衫和薄毛衣,脸上还红扑扑的。家里用了40多年的煤炉子不见了,门口的煤池也改成了储物间。

吕世恩拿出自家的用电记录,笑着算了一笔账,“每天平均取暖用电19度,每度电2角钱,一天花费3元8角。比起烧煤,每天多花1元钱。可咱干净、省事多了。”(2003年2月14日《北京日报》8版,《三百间明清老屋煤改电》)

不光寻常百姓家,“煤改电”也进入了文保单位。

2004年11月,颐和园内1100余台蓄能式电采暖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从这年冬天开始,沿袭254年的燃煤采暖小煤炉彻底退出颐和园。建于公元1750年的颐和园一直以燃煤取暖,大小采暖点有百余个。但燃煤采暖不仅对颐和园的生态环境有影响,对古建与文物的保护也存在安全隐患。据园方介绍,新上岗的园内供电系统是国内当时最先进的设备。(2004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5版,《颐和园结束254年燃煤采暖史》)

小燃煤锅炉撤出中心城区

2007年11月15日,是北京市当年集中供暖的第一天。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冬天,20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彻底从中心城区消失了。

此前,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聚集着1.6万台20吨以下燃煤锅炉,它们燃烧效率低,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本市修订《锅炉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明确规定“中心城区20吨以下锅炉禁止使用燃煤”,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冬季的煤烟型污染。这些锅炉在年底前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年削减燃煤达到600万吨。(2007年11月15日《北京日报》4版,《中心城区告别20吨以下燃煤锅炉》)

2011年,随着《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磅落地,“蓝天数”成为舆论焦点。

当时的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坦言,北京要完成“蓝天”任务,困难很大,因为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又三面环山,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要以污染物减排为目标。(2011年4月19日《北京日报》5版,《城六区3年告别小煤炉》)

如今,北京城市核心区域已无烧煤的土暖气,实现了“无煤化”;天然气的推广使用,也使得城六区集中供暖实现了清洁能源的更新换代。

今年6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一份“2018年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计划”。其中提到,今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至420万吨以内,压减燃煤的“主战场”将从市区转向农村地区,从平原农村地区转向浅山区农村地区,从燃煤设施改造转向运行服务保障。(2018年6月6日《北京日报》2版,《压减燃煤“主战场”转向浅山区》)

到2020年年底前,城六区将全面“禁燃”——在这条“无煤化”的环境保护之路上,北京义无反顾,继续坚定前行。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