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便民服务要有贴心的温度
“我们都想找这个小裁缝”
本周一,本报一篇名为《一把剪刀裁出美丽人生》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裁缝张建华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小裁缝铺里折射出的时代变迁,勾起了很多市民的回忆。
“我这件羊绒大衣还挺好的呢,想问问张师傅,能不能给改改。”今年60多岁的刘阿姨看了报道,又想起了自己一直舍不得扔,却又看着有点过时的羊绒大衣。刘阿姨告诉记者,她这件羊绒大衣是1989年买的,当时也要1000多块钱呢,自己非常喜欢,当年是省吃俭用买下来的,只有过年过节或有大事喜事时才穿,一件羊绒大衣有不少过去的回忆,所以也一直妥善保存着。
可就像裁缝张建华师傅所说的,过去买衣服,考虑得远,都买得比较肥大,到如今这样式不太流行了,于是想找找张建华师傅,看能不能给改改。张师傅的店铺在慈云寺,刘阿姨家则住在石景山,即便是一东一西距离不近,刘阿姨也说远不怕,只要能改就好呀。
“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这样,爱惜东西。”与刘阿姨情况相仿的许大叔也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他有一件外套,家附近和衣服有关的店铺不少,就连洗衣店也有修改衣服的项目,可抱着外套跑了不少地方,店家都摇头。许大叔说这样的情况他能理解,改一件衣服可能确实复杂,耗时长,不像缝个扣子、修个拉锁那么快,人家不给弄,就算了吧。“看了晚报的报道,我觉得有希望,还是想联系一下张师傅。”
“曾经家门口是有裁缝店的,如今没了,所以想要一个张建华的电话,万一想起什么,好找他。”也有不少读者并不是手头有着急要改的衣服,张先生就直接说起了便民服务的问题。他说,有些太细碎的东西不好找了,比如暖瓶塞儿、锅盖帽和一些针头线脑的东西。“我家门口有两个超市,却配不出一根松紧带,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张先生说。
裁缝铺是个普通的经营项目,一篇报道却让张建华变得“炙手可热”,其实这和大家对生活便利的需求有关。不过,大家也别急,一些“小物超市”已经出现了,专营百姓生活离不开的针头线脑,便民服务不仅需要深度,还需要广度和温度,这样的便民才真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