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跟随王超“寻找罗麦”

2019-05-27 00:24 千龙网

《寻找罗麦》电影放映分享会在廊坊举行


导演王超讲述电影《寻找罗麦》的创作历程。千龙网发

千龙网讯 5月25日,第六代导演王超的近作《寻找罗麦》电影放映分享会在廊坊市七修书院举行。电影讲述的是一场跨越中法的另类恋情,已于2018年4月在全国上映。

《寻找罗麦》改编自导演王超的短篇小说《去了西藏》,原小说一经发表,其简洁有力的叙述就获得不少读者的青睐。为了完成抽象化的小说到大银幕的转化,在故事核心灵魂不变的情况下,王超数度修改剧本,赋予电影新的叙事结构并改变主人公人设。

谈及对两位主角的调整,王超表示,“电影不像小说,没有交代太多两人情感的基础,而是更愿意看到一种碰撞。一个异性恋和一个同性恋之间的碰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东方的宗教意识跟西方的宗教意识、甚至东方的歌剧跟西方的歌剧同一主题里的交融碰撞。”

于是电影展现了两个男主人性正反两面,罗麦代表“人性善”的一面,他还保持着单纯少年人的童真,向往单纯的情感付出;赵捷则代表“人性恶”的一面,他有着七情六欲,享受着人世的繁华。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渐行渐远。因为一场车祸,罗麦为此自责,在去往西藏完成心灵救赎的旅途中死亡,赵捷在领回骨灰,在送罗麦回归故乡的过程中幡然悔悟。电影用一种倒叙形式,完成最终的叙事主题。

对比小说和电影的另一大不同之处,王超认为,小说没有刻意去讲“寻找”,就是两个人去了西藏,而电影则有了“寻找”的意思,“寻找”比“去”更有动态,更有戏剧性。“电影是在寻找中对彼此历史、情感的确认,寻找的路途延伸到两个男主的前史,包括少年时期、相识过程、以及情感的纠葛。”

在这部自编自导的《寻找罗麦》之前,王超已有多部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中斩获奖项,其中2006年执导的家庭片《江城夏日》曾获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王超的《安阳婴儿》《日日夜夜》《重来》等多部作品都在以不同的视角关注底层社会和边缘人物,折射出电影被创作时空下整个中国底层社会的存在状态。

和以往悲怆、沉闷的基调不同的是,《寻找罗麦》中带有叙事诗的气质,展现了“人”在认知层面形而上的追求。王超表示,“期待观众看过电影之后,会自我反思、心存大爱,能明辨善恶、珍爱生命。”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