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讯 6月6日,一项针对大运河文化带两年来建设情况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通过对沿线京、津两市及冀、鲁、苏、浙、豫、皖六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的分析研判,发布了五项评估和六大趋势。
6月6日,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发布其最新研究成果《新时代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报告》。主办方供图 千龙网发
该项研究成果名为《新时代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报告》,由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国内率先首发。报告选取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间跨度为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31日,对京、津两市及冀、鲁、苏、浙、豫、皖六省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政策安排进行了量化统计与内容分析,主要可概况为:北京以城市副中心串联式规划建设为指向;天津以演绎大运河历史文脉为抓手;河北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宗旨;山东: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为本位;江苏以建设大运河示范区为己任;浙江:以串珠成链的大运河景点为载体;河南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建设方向;安徽以优化空间格局引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记者注意到,在上述分析中,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均表现了相当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凸显了共性与个性,具体体现为“五项评估”:一是促进顶层设计与局地试点有机互动,大运河沿线辐射区政府目标清晰;二是坚持分类指导与统筹协调相结合,大运河沿线拓展区政府主动作为;三是力图示范区建设与一般区域建设渐次推进,大运河沿线核心区政府有的放矢;四是凝练社会治理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融相伴,大运河沿线公众“获得感”日益提升;五是聚力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平行站位,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个性突出。
报告还发布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六大趋势”:一是重大决策部署与“四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相互融通,全方位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横+纵”新格局。二是大运河文化带与生态带、旅游带平行站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取向将贯穿全流程。三是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梯次铺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模式将陆续呈现。四是以文化引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新要求,将创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治理方式。五是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的率先释出,以及被认可或肯定,将持续考验沿线各层级政府的施政智慧。六是推进体制机制调整和区域政策集成互为依赖,大运河文化带治理的长效机制逐步显现。
发布会当天,中国大运河智库观察家观察员60人论坛在北京成立,通过并共同签署了“中国大运河智库60人论坛北京共识”。
记者了解到,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成立于2018年6月6日,是中国大运河流域第一家新型智库联盟,由北京物资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等大运河沿线高校、中央有关政策咨询部门、大运河智库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共同发起,首批联盟单位共32家。一年来,联盟通过对大运河沿线文旅、物流、生态、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央和地方多家主流媒体发布大运河智库报告,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属地省(市)委、省(市)政府报送资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