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迎来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五大风沙危害区绿荫覆盖

2019-06-17 08:06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五大风沙危害区绿荫覆盖

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2019年6月17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百万亩造林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工程的不断推进,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等昔日五大风沙危害区已经彻底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全部被绿荫覆盖。到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3.5%,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曾经的荒漠化边缘城市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壮美画卷正在京华大地徐徐展开。

五大风沙危害区绿起来

美国航天局根据卫星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首,这其中,北京的绿色更是来之不易。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盖率仅有1.3%,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风沙危害区总面积247.5万亩,没有森林植被护佑,涝、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五十年代全市年均沙尘天气达26天,“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和“白天二两土,晚上还要补”这样的顺口溜,正是彼时北京生态的真实写照。

面对着脆弱的绿化家底,全市开始了植树播绿斗风沙的艰苦战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进入新世纪,又陆续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平原百万亩造林等生态工程,为治理风沙危害,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一项专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自2000年启动以来在门头沟、昌平、延庆等区已累计完成造林营林830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3448平方公里、人工种草100万亩、生态移民3万人,有力地夯实了首都北部地区的生态基础,构建了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截至2018年底,工程区森林面积达到976.3万亩,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9%,比2000年增加14.1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工程开展的7个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平谷区于去年10月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从2012年开始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造林绿化,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营造具有防风固沙、景观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万亩,使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的治理。永定河沿线新增造林5万亩,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昌平西部2万多亩沙坑煤场、怀柔平均深度60米、6400多亩砂石坑已是林海绵延,沟壑纵横、垃圾横飞的昔日沙地、沙坑,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生态景观游憩区,吸引大量周边百姓和城市居民休闲观光。

树木长起来,风沙挡起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已由沙尘暴加强区转变为减弱区。据北京观象台沙尘资料统计分析: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沙尘最严重,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60年代至80年代,沙尘日数有所下降,在10至20天之间波动;90年代以后至本世纪初,沙尘日数明显下降,在5至7天左右;2010年以后平均沙尘日数在3天左右,京津冀沙尘暴频率降至每年0.1天,风沙渐离北京城。

治沙产业让农民富起来

防沙治沙工程要坚持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不仅要让沙地变绿,还要让当地百姓变富。而这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在各区生动上演。自2000年至2018年底,门头沟已完成京津风沙源一期工程102.17万亩,二期工程19.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5.1%增加到45.73%。生态的改变,带动了产业的兴旺。在工程带动下,全区果树栽培面积达6.8万亩,建成观光采摘果园100余个,果农人均年收入达到4.2万元。同时,通过生态林管护,有5662人实现绿岗就业的,人均月收入达到638元。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发展绿色产业惠民富农,市园林绿化局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内容,依托已建成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积极发展林下休闲旅游、药材、食用菌、花卉等林下经济新模式,努力构建近郊休闲观光、远郊循环示范、山区自然经营等特色产业群,并选取怀柔区喇叭沟门上台子村、平谷区大华山镇梯子峪村、门头沟区清水镇八亩堰村等低收入村,种植林下木耳和中药材黄芩、黄精、丹参等品种,示范带动低收入户、低收入村增收。2018年,全市林下经济规模达17.76万亩,产值3.26亿元人民币。生态建设打通了绿色产业链,实现了绿化与治沙齐头并进,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山区农民不但告别了黄色的风沙,还端起了绿色的生态饭碗。

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

人进沙退,绿满京华。生态建设之路永无止境,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今天,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高质量绿化建设已经成为防沙治沙的必经之路。

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将在城市、平原和浅山区,构筑起三道绿色屏障,不但要进一步扩大首都绿色生态空间,更要用高质量发展理念夯实绿色生态系统的“四梁八柱”,让京华大地从绿起来、美起来向活起来转变。市园林绿化部门要求绿化实施单位把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再生产品利用和全周期、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等新理念新措施融入造林营林方案设计中,把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道关口。在施工建设中,要求始终遵循适地适树、自然和谐、景观优美的原则,选用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树种,进行混交配置和异龄组合,更加注重乔灌草复层结构和林分密度调控,突出生态功能,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让林水相依,树上有鸟,草下有虫。

无独有偶,从2013年开始的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项目也更注重改善森林植被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山区生态功能。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都有专家和技术人员把关,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道关口。根据山区不同的立地类型,主要选择油松、侧柏、落叶松、元宝枫等乡土树种,进一步丰富树种,完善林分结构,同时因地制宜保护和种植灌木以及原生草本。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工程还启动了低效林改造工程,通过森林健康抚育,对密度偏高的林地开展科学疏伐,让每棵树都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进一步提高森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固碳增汇的生态作用。为了评价工程质量,全市还开展了年度工程效益监测工作,利用卫星影像、生态定位台站、田间定位试验、田间对比试验、固定样地样带、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建立数据库,对工程建设情况和效益及时进行监测评价。

林映河山妆锦绣,绿满京华绘丹青。从沙尘漫天,到森林进城。不断拓展的绿色,平定了风沙,染绿了原野,装点了街巷,抚慰了人们的心灵。绿,已经成为北京的城市底色。当年的沙漠化边缘城市,正在大步迈向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创造出绿满京华的盛世图景。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