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从过度开采到提前注销许可,“汉白玉故乡”——砸了“玉饭碗” 吃上“生态粮”

2019-07-10 04:16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砸了“玉饭碗” 吃上“生态粮”

迎面映入您眼帘的是这样一面斑驳嶙峋的绝壁:东西走向,坐南面北呈梯形,长约200米,最高处约300米;表面,有几十条横贯整体的明显沟壑;颜色,呈现黑白两部分,白色位置靠后,面积更是黑色的3倍多;下方,则有一湾碧水,倒映着整个绝壁,蔚为壮观……

绝壁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村。别看绝壁上黑色部分面积小,但在形成年代上来说,它却比白色部分早了一千多年。早在北齐时期(约公元550年),雕刻云居寺石经的汉白玉,就开采于这里。由于品质极高,此后的历代皇宫都开始用汉白玉建造宫殿,久而久之,竟在青山上开凿出了一面汉白玉绝壁。这处开采地,被称为“大白玉塘”,而高庄村,则成了“汉白玉故乡”。

历经千百年风雨,原本洁白无瑕的绝壁已呈黑色,还生长了不少苔藓。细细观察,依然能看到表面凿子、钎子留下的人工开采痕迹。但这痕迹,要和白色绝壁上的沟壑相比,当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从北齐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高庄村采石,基本都是用人工的方式。人工效率低,开采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一种名叫风钻的大型开采设备进入“大白玉塘”,就安装在现在白色绝壁的位置,当时,那里还是未被开采的完整山体,山坡上郁郁葱葱。

村民对风钻又爱又恨。爱的是,它惊人的开采效率,“风钻一响,黄金万两”;恨的是,它恐怖的破坏能力,仅用30年时间,就形成了这片白色绝壁,而千年来人工开采形成的黑色绝壁,面积还不及它三分之一!

“村里的7眼泉,没了5眼。”村民高井元说,汉白玉之所以洁白温润,是因为形成于泉水之中,采石必须先抽水才能保障安全,但风钻开采强度过大,挖断了泉脉,山上的植被,也日渐稀疏。

转山采访,记者随处可见开采于多年前、却至今还未售出的汉白玉巨石,用村民的话讲,“市场吃不下”。不妨这样设想,当年,如果利用卫星上的延时摄影设备,记录风钻安装后的高庄,我们将看到这样一段震撼人心的景象:几百米高的青山,被逐渐侵蚀,一部分山体变矮变平,直至形成一个深达数十米的矿坑,山坡上,出现了高达百米的绝壁,山下的村庄,泉水不再涌动,河流逐渐干涸……

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年,北京明确划定7个生态涵养区,高庄所在的房山区作为首都西南部生态屏障,守护好绿水青山成了头等大事。高庄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提前4年主动注销了本该到2020年年底才到期的采矿证,砸掉了端了一千多年的“玉饭碗”。

养育了世代高庄人的青山,也不负期待。关矿后不久,高庄村的泉脉又续上了。村民惊喜地发现,绝壁上开始冒水,逐渐汇集在深达数十米的矿坑里。没出半年,矿坑就已经成了一片泉水湖,出现在绝壁之下。高庄村以“长寿泉”为代表的5眼泉水也开始重新涌动,泉水还被村民用来种植“蒸煮七次犹如新米下锅,一家煮饭十家香”的玉塘稻。高庄由此端上了“绿饭碗”,吃起“生态粮”。

经过两年的生态修复,“大白玉塘”周边的植被覆盖率也逐渐增高。接下来,村里准备找来专家学者,利用“大白玉塘”原貌,依托多变的山体地形,打造矿山公园。而这面绝壁,将如同一部活生生的生态启示录,给后人以警醒。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