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碟”,沿着墙根走,哪有声音,朝哪去,像个“跟屁虫”……
教室里的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窗户、门口,也挤满了小脑袋,好奇地看着“小飞碟”。
带着机器人进山,几乎成了沙有威退休生活的全部,他自驾全国,为贫困地区的学生们,送去机器人科技知识。
支教,缘于一场灾难。
2008年汶川地震,映秀中学损毁严重,学校到山西长治过渡办学。当年,景山学校组织教师党员到映秀中学支教,信息技术教师沙有威带着两个教学机器人,给孩子们上机器人科普课程,孩子们很爱听,求知的眼神,刻在沙有威的心中。
2012年,沙有威退休,当年10月,他就和老伴儿带着教学机器人,开始自驾支教,“我忘不了孩子们的眼神。”沙有威说。
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支教,沙有威甚至都没确定目的地。他开车到了陕西,辗转联系上宁强县南街小学。
“让机器人跟着人走,这跟光敏传感器有关,机器人躲避障碍,可能用的就是红外传感器。”沙有威边演示,边解释机器人运动的原理。他还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机器人的神奇。
四川北川、汶川、凉山,云南临沧、普洱……一路上,沙有威遇到学校就问,“可不可以给孩子们上一堂机器人科普课?”
在临沧,沙有威差点吃了闭门羹。“上课是有严格要求的,哪能随便上!”当地学校以为沙有威是推销产品的,很反感。沙有威赶紧拿出教师证、职称证、科技辅导员证,“就是科普活动,没有商业色彩。”对方看了证件,才同意沙有威上课。
在临沧邦东小学,停电,沙有威就在操场上,给全校学生上课;在西昌,沙有威走进了不通公路、没有牌匾、没有围墙的金新小学……每次讲完课,孩子们都依依不舍,“沙老师,谢谢您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了机器人”“沙老师,您什么时候还来给我们上课?”……
孩子们的期待,给了沙有威坚持下去的力量。
义务支教八年,沙有威自驾6万多公里,在全国77个地区164所学校上课370多节,为近三万农村学生带去了机器人科普课。
现在,沙有威的伙伴越来越多。2017年,北京一家教学机器人企业承诺五年为500所学校捐赠机器人教学设备;今年,一家教育基金会正在立项,为培训机器人教学教师募集资金……
沙有威今年已经67岁了,冠心病也找上了他,但他依然坚持自驾支教,“年纪大了,没有炽烈的火焰,但还可以成为烛光,有一点光就发一点热”,沙有威说,“我是教师,传播知识,让孩子受益,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