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红镜头里的共和国往事

2019-07-18 07:42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红镜头里的共和国往事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朝鲜停战谈判签字、毛泽东畅游长江、周恩来万隆会议历险、邓小平亮相联合国特别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张张经典照片后面,连着同一个名字——钱嗣杰。作为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共和国的历史。对于这位92岁高龄的新闻老兵来说,新华社图片档案库里两万多张署名“钱嗣杰”的作品,是最大的慰藉。

上世纪40年代,本想报考空军当一名飞行员的钱嗣杰,被组织上安排学习摄影,成了一名战地记者。他先后任东北画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第四野战军四十军摄影记者。战友是双手拿枪,他则是一手提枪,一手拿着照相机奔走在枪林弹雨中。“东北人民解放军三下江南”、“围困长春、吉林”、“辽沈、平津战役”的一个个精彩瞬间,都是钱嗣杰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1951年至1953年,钱嗣杰成为报道朝鲜停战谈判中外记者代表团中唯一的摄影记者。在朝鲜战场上,他经常驱车往返于平壤和开城之间,和头顶上的美军飞机“赛跑”,抓拍血与火的镜头。他见证了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的全过程。

1955年万隆会议前夕,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制造出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坠机事件,致使包括沈建国、黄作梅和李平三名新华社记者在内的11人遇难。钱嗣杰因为没有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逃过一劫。三位同事的牺牲令他十分悲痛。作为新华社参加万隆会议唯一的摄影记者,钱嗣杰担负着旁人无法想象的工作压力——当时不少国家代表都向周总理提出要和中国建交,总理的活动一场接一场,钱嗣杰连续5天5夜几乎没合眼。

1964年7月,36岁的钱嗣杰成为毛主席的随身摄影记者,从此开始了人生中最难忘的6年。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钱嗣杰24小时全天候值班,相机不离身——毛主席政治外事活动、视察南方、重上井冈山、畅游长江、与首都群众庆祝国庆的珍贵画面,都被第一时间定格在胶片上。虽然跟在毛主席身边好几年,但钱嗣杰从来都不敢对毛主席“摆拍”,他直言:“主席是一位有威严的长者,那时候相机还是胶片的,一个动作最多也就拍两三张,需要摄影记者自己找角度,想办法。”

离开中南海后,钱嗣杰成为中国第一批驻联合国记者。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全体会议,一大批外国摄影记者蜂拥而上,对着中国代表团拍照, 57个国家的代表相继登台对中国代表团表示欢迎,欢迎仪式整整进行了大半天。钱嗣杰用照相机拍摄了这一切,成为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珍贵照片档案。1974年,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钱嗣杰拍摄的小平同志发言的照片极具视觉冲击力。

钱嗣杰做摄影记者时,还是胶片时代,他当年最常用的两台相机是“禄莱120”和“徕卡135”。进入到数码时代,钱嗣杰还买了一台尼康牌单反相机,他说:“作为一名老摄影记者,最欣喜的事情莫过于看到摄影记者队伍的壮大。从过去图片不被重视到如今图文并茂,从落后的摄影器材到现在人人都会使的小数码相机,摄影和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贴近了。”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徐颢哲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