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PP监管施工现场的每一道工序,通过人脸识别动态了解每一名工人的基本信息……这是民航运行管理中心和气象中心及民航情报管理中心工程(民航三中心工程)的“智慧工地”施工现场。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19日从施工方中建八局获悉,民航三中心工程将于2019年11月底实现竣工。
民航三中心工程,是中国民用航空管理局为打造世界一流空管运行管理体系的“一号工程”,通过与航空公司、机场、军方各种信息共享,形成协同联动、指挥高效的空中交通运行服务管理体系,增强民航空管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民航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建成后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心。
“智慧工地”到底什么样?北青报记者在民航三中心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当工人未佩戴安全帽进入工地,现场监控系统会发出语音提醒,并通过人脸识别确定身份,将图像回传至服务器,对人脸和相关行为特征进行识别比对,并对违章人员进行现场实时“点名”通知提醒。
在施工现场一些危险区域,除了安装临边护栏,还用上了智能感应危险区域报警系统红外感应和红外线对射的技术,对靠近临边洞口和跨越闯入洞口的人、物进行提醒报警及消息推送。
据统计,自项目“智慧工地”运行以来,累计纠正不安全行为1200余次,消除安全隐患170余项,用水用电量相比同类型项目减少约10%,主体结构施工缩短工期约60天。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多个施工企业正逐步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同时,市住建委正在研究编制围绕人员、施工设备、视频监控、质量安全等方面内容的《智慧工地技术规程》,对北京市“智慧工地”建设明确具体的技术应用要求和方向,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完成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