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黑水湾”变身“金水湾”

2019-08-27 03:27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黑水湾”变身“金水湾”

“过去采金虽然收入可观,但风险大,而且落下一身病。”看着眼前满目苍翠的青山,平谷区金海湖镇黑水湾村村民贺庆东格外感慨。2004年以前,这个小山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采金村。如今,随着金矿被彻底封死,延续千年的采金历史成为过去。记者8月26日从平谷区了解到,黑水湾村将被打造为“金水湾”,成为京东的“休闲生态谷”。从“黑水湾”到“金水湾”,一字之差,背后折射出的是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距离北京80多公里的黑水湾村位于金海湖畔的山中,村北的大金山金矿资源丰富,村民采金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允许私人采金,村里掀起一股采金热潮,今年64岁的贺庆东成为村里干这行最早的几位村民之一。从1988年到2003年,贺庆东采了15年的金子。采金高峰期,全村1800多名村民中,90%以上的人都从事采金与相关的活动。

经济利益的背后,破坏的一定是生态。因为要支撑矿道,周边山上碗口粗的树木全被砍光了,采金的废料随意堆在山坡下,一下雨黄褐色的泥水形成泥石流。除此之外,村里常年采金的人几乎都有尘肺病等职业病。贺庆东也没有幸免,一次体检,他的胸片显示身体上的气管都是黑色的。

黑水湾村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2004年,为了提升环境,平谷正式关闭了黑水湾村北的大金山金矿,守护好绿水青山成为采金村的头等大事。荒了几十年的山坡开始种树,油松、侧柏、山杨等灌木,一棵棵往山上种;山间平地也种上了杏树、柿子树等果树,光秃秃的大金山一点点绿起来。

昔日靠采金谋生的村民又扛起锄头下地耕作。但种地的收益肯定比不上采金,一些人又开始偷采盗采金矿资源。2016年,黑水湾“5·14”矿难的惨剧,敲响了盗挖盗采的警钟。平谷区委区政府开始正式向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宣战。2017年1月,平谷区政府赋予乡镇“吹哨”权,首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公安、国土、水务等16个区级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指挥部成员单位执法人员下沉到乡镇。

通过“吹哨”,乡镇行使联合执法召集权,各相关执法部门及时响应,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执法现场,根据现场情形分析问题、分解责任、确定执法时序,及时有效执法,做到“事不完,人不走”,破解了基层管理难题,肆虐多年的挖金、挖山、挖河“三挖”行为得到彻底根除。没有了私挖盗采,大金山再次回归平静,十多年的小树也慢慢变粗,长成漫山的森林。更让人惊喜的是,一度灭绝的狍子、狐狸、野猪、獾等野生动物多了起来。

守护绿水青山并非易事。保护生态,如果不能解决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任何保护措施都不会坚持下去。对此,从2018年开始,黑水湾村积极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村民把地流转给村集体用来种树,每亩地每年补贴1300元,每年涨50元,对村民来说比种地更为划算。两年来黑水湾村共植树造林2000余亩,389户、约1200余名村民参与到百万亩造林工程,全村四分之三的村民享受到了生态林带来的效益。

今年5月,平谷区在黑水湾村举行“金水湾生态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淘金文化博物馆、高端民宿等项目正在前期筹建中。正如平谷区相关负责人所言:“把黑水湾村打造成惠民、富民、乐民的‘金水湾’,通过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让村民享受生态红利,让群众从大金山的绿水青山中淘出新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